|
作者:银色地平线
我并不把学会某国语言当作某种特定的技术或者说才能去看待,从一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伦理的角度来说,学习某国语言而只是来自人的需求,你需要便学,不需要便不学,无所谓有,无所谓无。
普遍中国人学外语难,为什么?根源在于中国的文化走入了一个自我绝对、自我封闭的误区,当有人把所谓“改革、开放”当作是某叟的功劳津津乐道的时候,恰恰反映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悲哀。本来,开放就象需要与人沟通一样,是一个人际关系的基本伦理。还没有懂得如何与人沟通的人,要么还未成年(我这话不太客观,因为很多未成年的人往往比成年人更懂得沟通,在此只做中国式的“未成熟”的含义),要么不会做人。
学语言,重在环境氛围,而单纯的语法逻辑入手则很容易使人流于表面,而带着功利心和自我、民族的意愿去凌驾于沟通之上的那必然事倍功半,一知半解。中国有很多纯朴的人,他们甚至字都不会写,什么主语、谓语更不懂,但说起话来却比很多高校博士更流畅。“环境氛围”的前提就是相容、相交。我们天主教的教宗本笃十六世通晓十国语言,前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则更掌握二十种语言。咱不多算,一种语言按照“中国学习速度”算四年。二十种,抛开本国语言,全学完,在世的日子恐怕就差不多全过去了。
在东欧各国以及美国、亚洲的韩国和日本等国,彼此之间的沟通有目共睹,这沟通的前提也很显然,那就是国家、民族主义的弱化、再弱化,甚至在东欧各国,彼此间对于“外国”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模糊。这就象,一个凡事以“自我”为起点的人,也很难与他人平等、良好的沟通一样。国家、民族主义实在是人与人真正互动沟通的绊脚石,如果说去国外在人们的心理接受程度好比是北京各城区之间的游走,就象东欧各国一样,那么在彼此相容的氛围里,学习语言实在就如同喝白开水一样简单的事情了。
什么是包容?有人说,包容的前提就是陷忍。不过很不幸,这是消极和被动的观点。我理解的包容就是全世界的人都应当把自我交托给天主耶稣基督,人与人之间首先在基督内合二为一,这合一已经早已使人灵魂中的彼此相融,人的自我亦得到成全,更超越文字式的沟通。那么在此之下语言的沟通、交流才能真正实现彼此包容。这也是前文所提到东欧各国人际关系相对积极的原因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