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7-19 10: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公元381年君士坦丁大公会议所订的信经中,只论及了「 圣父 」遣发「 圣神 」「 父和子 」共发圣神的说法,是西方教会其后单方面加入了信经之中。有关这个问题,本人有数点分享如下:东方教会强调天主的三位是一体,是由於三位中只有一个本源,即天父。西方教会完全明白及接受东方教会有关天主圣三的宣信模式,以及381年君士坦丁大公会议中所订的信经和信理。简单来说,即天主是唯一的,但有三位。圣父是圣三中的本原,圣子由圣父所生,圣神由圣父所遣发。圣三中只有一个本原,不是两个。事实上,即使西方教会其后加入了「及圣子共发圣神」的字句,但西方教会的反省过程,仍是以以上的信理作为基础的。这是东西方教会的共同信仰,西方教会从来没有宣认圣三中有两个「本源」。西方教会其后在信经中加入了「父和子共发圣神」的字句,原因颇为复杂,可以简单概括如下: 首先是语言的问题。在希腊文里,东方教会会用「 ekporeuesthai」 遣发 ) ( 一字来形容父与圣神的关系,这字有根源与非根源之间的关系之意。但当论及基督派遣圣神时,则会用另一字眼「 proinai」 但在拉丁文里, 无论圣父或圣子遣发圣神,都会用同一字眼,即「processio」。混淆立刻出现。另一方面,在经过了首四次的大公会议后,有关圣三的信理( 宣信方式 ) 似乎基本上已经定型。但事实却是,在公元五至六世纪时,亚略异端仍在西欧肆虐。当时西罗马帝国已经灭亡,西欧成了蛮族的世界。亚略异端的重点是否定圣子耶稣基督完全的天主性,为了抗衡此异端,西方教会有关圣三的反省亦很自然的强调了圣子完全的天主性,祂与圣父「同性同体」(尼西亚会议的宣信) 。
西方教会「及圣子」之说,可以说是始自教父圣奥斯定。在他的圣三学说里,他强调天主的「一」是建基於祂的本质,而三位之间的分别则在於祂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之上。在这里,奥斯定是采用了加帕多细亚三位东方教父们的思想。圣父是生者,圣子是被生者,而圣神是被遣发者。但是,在奥斯定进一步的发省下,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信经只提及了「父与子」及「父与圣神」的关系,但子与圣神的关系如何? 圣子与圣神之间又有甚麼分别?而「被生」与「被遣发」这两组关系之间又有甚麼不同?为了弥补这潜在的问题,他便开始了「圣父及圣子共发圣神」的思想,起初只是一个神学的思想,未被加入任何教会会议的文件中。直至 589 年的西班牙托利多会议时,才正式加入了 「 及圣子 」的字眼 ,主要是为了打击亚略异端的影响(见前述) 当时加入「及圣子」 主要是说明圣子与圣父同性同体。如果圣子与圣父同性同体,当圣父遣发圣神时,圣子也必有一个角色去扮演,在圣经上亦可找到根据,圣神不但是天父之神,也是基督之神。从这个角度出发,西方教会渐渐地发展出「及圣子」的思想。 的确,圣父与圣子的关系是如此紧密,若望福音上说: 父在子内,子在「 父内 」 ( 若 10 : 38 ) 这也是加帕多细亚三位东方教父们「 相 互 寓 居 」( Pericoresis)思想的基础。所谓「 相互寓居 」 ,即父在子内,子在父内,圣神在父子之内。天主的三位又是一,是因为三位自己的存在也包括了其他位格的存在,没有可能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三,而祂们则在彼此的关系中介定了自己的存在。
总的来说,在天主三位一体的道理上,东方教会强调的是天父是三位中的本源,祂生圣子,并发圣神。这是绝对正确的,但需要留意的是,若过份强调这点,也很容易走进「附属论」的危机。即认为子和圣神都是从属於父 ( sub-ordination) 。另一方面,西方教会强调的则是父与子之间的共融和祂们的同性同体,而圣神发自父与子同性同体中的交融。西方教会的重点是三位之间的平等,三位都拥有完全的天主性。但这个表述也有其弱点,就是很容易忽略了三位之间的真正分别。在西方教会的历史上,圣神曾经有一段颇长的时间被忽略了,很大程度也是由於这个原因。由此可见,东西方教会的神学不应互相排斥;相反,应互补长短。事实上,天主的三位一体是一个奥迹,我们既要强调「三位」的分别,也要顾及「 一 体 」的共融,若失了平衡,就很容易出现偏差。在这个问题上,东西方的神学可以说是给彼此一个很好的互补。西方教会在信经中加入「及圣子」之说,在礼貌上及教律上实在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的确是单方面改动了信经,但在信理上却是成立的,这点需要东方教会(包括正教会)的朋友们多加谅解。此外,前任教宗 若望保禄二世在1995年已经指出,西方教会的信友们,若以希腊文诵念信经,则不应加入「及圣子」的字句,因为若以希腊文宣信「 父及子 」 共发圣神 「 ekporeuesthai」 在神学上是有问题的 。
最后,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关系,近年来已有很大的改善。虽然双方仍未达致圆满的合一,「及圣子」的问题也未得以完全的解决,但双方教会的「首牧」在1965年已撤销了自1054年以来加诸於对方的绝罚,这是双方关系的一大突破。就让我们抱著互谅互让的心,为教会的合一而祈祷,并努力加深对双方教会的了解,和加强在不同层面的合作和交流。 (潘国忠 2007 年 10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