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劉幼民 于 2016-2-17 17:58 编辑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千万朵,香飘云天外”——这是经典歌剧《江姐》中最著名的一首歌《红梅赞》,歌剧《江姐》是我国歌剧舞台上的经典之作,从1964年诞生至今,久演不衰,也受到历代国家领导人的称赞和喜爱,而这部歌剧的编剧就是我国空政文工团的著名剧作家闫肃。
提起闫肃,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他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和词作家。闫肃的创作领域十分广泛,他的作品,大家也是耳熟能详的,除了歌剧《江姐》以外,还有舞剧《红色娘子军》、军旅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长城长》、电视剧插曲《敢问路在何方》、流行歌曲《雾里看花》《前门情思大碗茶》《唱脸谱》《北京的桥》等等。
闫肃的创作无一例外都是内容积极向上的主旋律歌曲,若非对人民有着亲切的感情,他不可能在半个多世纪中创作出这么多广为流传的作品。但您想不到的是,童年的闫肃,信奉天主教,还曾是一位虔诚的修士。
1936年,闫肃出生于河北保定,从小家境殷实,父母都是天主教徒,闫肃也从小领洗,他的圣名是伯多禄。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闫肃全家人逃难到武汉,1939年,战火烧到武汉,一家人又逃难到战时陪都重庆,哪知道重庆也不是太平之地,从1938年2月开始,日本人开始了对重庆连续五年半的大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在一次大轰炸中,父亲带着全家人穿过一片火海逃到了嘉陵江边,但是大轰炸毁掉了他们全部家当。那一刻,闫肃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父亲流下眼泪。逃过大轰炸,闫肃已经变得身无分文。无奈,父亲带着家人到了嘉陵江南岸的慈母山,山上有一个修道院,一家人就在那里安顿下来,父亲在家里做点小生意,母亲在修道院里给修士们洗衣服,而闫肃就成了修院里的一位小修士。
那时候,每天清晨人们都能听到教堂里传来的“当当”敲钟的声音,而负责敲钟的就是小闫肃,您可别小看了这份差事儿,敲钟的工作可不是每人都能做的,这份殊荣属于教堂里面成绩最优秀的那个孩子。
俗话说,“祸兮福所倚”,当时只有八岁的闫肃,在这家修道院里为日后他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修道院里的修士都要接受教育,闫肃的学习成绩永远都是第一名,因此,他代表所有同学早晨敲钟。闫肃回忆说,他在修道院学习拉丁文、数学和中文,他的中文老师是一个前清秀才,这位老师为闫肃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诗词功底。除了文化的学习以外,闫肃还在这里接受了最早的艺术熏陶,小闫肃是唱经班最小的成员,这使他很早就接受到了音乐艺术。教堂每逢瞻礼都要举行戏剧表演,而小闫肃就成了舞台上的常客,他从来也不怯场,演得是有模有样。闫肃后来回忆说,那个时候,他比较瘦,所以经常扮演魔鬼,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闫肃童年的这段经历,以至于他后来在舞台上表演,多是以反派为主。
那时,闫肃在修道院里样样出类拔萃,是神父们眼中重点的培育的优等生。小小的闫肃有着虔诚的信仰,照这样发展下去,闫肃可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父,但是父亲的一个决定还是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有一天,主教把闫肃叫到了办公室里,很生气地把闫肃说了一顿,因为主教是法国人,所以小闫肃也不是很清楚主教说的什么,只是觉得主教很生气。那闫肃到底犯了什么错呢?原来,闫肃的父亲想让小闫肃离开教堂去南开中学念书,而主教舍不得这个培养多年的优等生,所以很生气。
站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上,闫肃选择了成为一名知识分子。1946年的夏天,闫肃考上了南开中学,那时候的重庆是中国文化中心,抗战期间,很多文化名人都集中在在这里,像郭沫若、老舍、巴金等。凭借着在修道院打下的坚实的功底,闫肃后来走上了作家的道路……
1949年,阎肃考上了重庆大学工商管理系。
阎肃因歌剧《江姐》一举成名,1964年《江姐》公演时引起全国轰动。
火到什么程度?当时,新中国第一任空军司令刘亚楼,将《江姐》和打下飞机的战功相提并论,周恩来与夫人买票观看,毛泽东观看后在中南海亲自接见了阎肃。1964年11月19日,《江姐》开始在上海公演,48天演出43场,场场饱满,据说排队买票的人把售票口的玻璃都挤破了。
他是流行音乐的泰斗,《雾里看花》捧红了那英。
80年代开始,阎肃的创作延伸到流行歌曲,最著名的莫过于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一直传唱至今,后来杨洁导演要拍《西游记》续集的时候,依然延用了这首歌当主题曲。他是30年的晚会达人策划16年春晚,开创多个第一次除了编剧与歌词创作,看了这么多年春晚,你可能不知道他就是那个默默躲在幕后出点子的人。
拥有良好信仰基础的闫肃一生恪尽职守,生活简朴,用一颗超越世俗功利的童心,拥抱生活,观察世界,才能涌现出源源不断的创作。2016年2月12日3时07分,阎肃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