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72|回复: 2

(转)罗素: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8 10: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月革命枪声响起,全世界知识分子的目光,都被列宁和他的布尔什维克所吸引。

这种目光超越左右,掺杂好奇和惊喜,步调出奇一致,好比领导视察,小学生全体起立,齐刷刷拍手: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当时,鲁迅一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酷劲,颇写了几篇热情洋溢的激赏文章。甚至连胡适这类标榜自由的盗火者,都不遗余力地为其背书,说苏联人是理想主义的政治家,他们正在做一个空前伟大的政治实验。

然而,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苏联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表现,仿佛异动的股票,跌破所有人的心理价位。只是有的人走得早,如鲁迅,至死不改初衷;有的人活得长,如胡适,得以看到乌托邦另一面。正应了一句流行的话:活久见。

说到活久见,不得不提一个人——罗素。这位才子班头、公知领袖,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也是活得最久的知识分子。罗老师享年98岁,他在不同时期对苏俄的看法,对我们有着莫大启发。

俄国革命爆发时,罗素的态度和大多数人一样,莫名兴奋,充满期待。他曾向彼得格勒的英国驻俄大使,打听苏俄近况,却因距离遥远,不得要领。1920年,罗素按捺不住,亲自去了趟俄国,跟列宁等政要长谈,并尽可能地观察当地局势。

亲身感受过后,罗素热情骤熄,有如冰水浇头。在俄国,罗素发现了一种与他的理念格格不入的“斗争哲学”,这种哲学基于仇恨、武力与独裁,政府通过宣传机器对民众不断洗脑,达到政出必行、整齐划一的效果。在罗素看来,莫斯科理论有两大谬误:一个是理论上的,一个是感情上的。理论上的错误,在于他们相信经济力量是唯一起支配作用的权力形式,若国家成为唯一的资本家,就能立即消除压迫和剥削---却没有意识到,这样一来,会让官员拥有更加可怕的生杀予夺大权;感情上的错误,是幻想通过以仇恨为动机的运动促成美好结果,以天下大乱带来天下大治---却不曾料到,那些养成仇恨习惯的人,一旦获胜,就会马不停蹄寻找新的仇恨目标。

不得不说,罗素洞察力非凡,苏俄后来的大整肃、富农大屠杀以及劳动集中营,一一印证了他的观点。


从苏俄失望而归的罗素,出版了一本名为“布尔什维克的理论与实践”的小书。这种前恭后倨的态度,让罗素成为众矢之的,左派和右派都给他起了难听的外号。尽管如此,罗素“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习性坚若磐石,丝毫不为风言风语所动,他离开苏俄后,挥一挥衣袖,又去了中国。


在那时,像罗素那样对苏俄洞若观火的中国知识分子,实在是太少,鲁迅不是,胡适也不是,李大钊更不是。掰着指头数一数,似乎就剩下一个徐志摩。那时,徐志摩二十四岁,是罗素的小粉丝,罗素《布尔什维克的理论与实践》甫一发表,小徐就找来读了,不只读,还针对苏俄,写了评论:“他们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在现实与那天堂中间隔着一座血海,人类得渡过这血海,才能登彼岸,于是,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

苏俄革命既是当时寰球头等大事,罗素对苏俄的态度,也就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罗素的态度。罗素来中国后,力挺苏俄的鲁迅跟他打了一场笔战:罗素游玩西湖,看见一群轿夫,十分辛苦,却又说又笑,仿佛一点忧愁都没有。罗素心有所感,遂撰文称赞轿夫乐天知命的幸福。鲁迅不以为然,也写了篇随笔,讽刺道“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罗素和鲁迅对“无产阶级”轿夫的迥异看法,大抵源自对苏俄的不同态度。历史证明,鼓动仇恨的那一套理论,只会带来更大的仇恨和灾难。二人孰对孰错,而今已无需多言了。

随着阅历增加,罗素对苏俄模式看得越来越透彻。他说,我不相信任何所谓能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毕其功于一役的社会革命无异于痴人说梦,相反,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的,恰恰是那些没有足够根据的固执教条和狂热信仰。

罗素还专门提到奥威尔的《1984》,称其为一本令人毛骨悚然的书,读者会一边读一边不寒而栗。在罗素看来,当时的世界正一点一滴地、一步一步地滑向奥威尔的梦魇,这个梦魇的具象呈现就是苏联。苏联正朝着专制暴虐的方向大步前进,比过去任何一个沙皇都走得更远。如《1984》所描述,苏俄当权者做的最恶劣的事情之一,就是刻意隐瞒真相,并利用大众媒体散布谣言。被控制的苏俄人,对西方的无知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甚至以为莫斯科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地铁的城市。那些把自己的国外见闻如实向国内报道的人,要冒极大的风险,除非他的报道符合“官方意见”,否则信息就会被封锁。

罗素认为,在现在这个艰难时势,人类面临的危险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严重,如果奥威尔笔下的世界真的降临,它不会停留太久,因为它只是人类全部灭绝的前奏。促使罗素作出这个可怕预言的,是核武器的研发和使用。罗素指出,一旦战争正式爆发,恐怖平衡被打破,没有人会遵守禁核协定,每一方都会大量制造氢弹和原子弹,而一场使用氢弹的战争是不可能有胜利者的。作为地球人,我们只能选择活在一起,或集体死亡。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长寿的罗素于1970年过世,他关于极权的判断、关于核武器的论断却没有过时,每天的头条新闻,不时闪出核扩散的消息,蘑菇云的幽灵笼罩在地球之上。活在熙熙攘攘的人间,天堂长什么样,谁都没见过,但我们大抵可以作出判断,什么是真正的地狱。
 楼主| 发表于 2017-9-28 12: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主教比较固执,基督新教比较狂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9 09: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徐志摩二十四岁,是罗素的小粉丝,罗素《布尔什维克的理论与实践》甫一发表,小徐就找来读了,不只读,还针对苏俄,写了评论:“他们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在现实与那天堂中间隔着一座血海,人类得渡过这血海,才能登彼岸,于是,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
-----------------------------------------------------
这就是人间天堂的代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天主教学术论坛 discuz已被腾讯收购,本站已无法再保证客户信息安全,请在发表信息时三思。

GMT+8, 2024-11-21 17: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