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23|回复: 3

清明节 中国人 生死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5 11: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作者:佚名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沉淀,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是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甚至不可在言语中对死亡有所提及,它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而西方文化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基督徒由耶稣之死来升发对“天堂”,永生的信念,它们认为死亡就是皈依天父(returningtotheheavenlyfatherinpeace)。他们这种对死亡的看法远比传统的中国人的看法积极得多。中国人对死亡的讳莫如深,使人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善待”死亡,面对死亡较多表现出的是恐惧,而非面对现实地接受。
因此我们对有着不同宗教信仰的老人进行起死亡观的比较,看看宗教信仰对老年人的死亡观有着怎样的影响。在此,我们查阅了各种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并就涉及的有关概念和问题,综述如下:
一、死亡
对某个事物下定义,在逻辑学上,通常是指用该事物的性质加上种概念。而死亡却没有任何人能够直接感受到。当人活着时,他不能体验死;当人死了之后,其又无法体验,更无法言说。既然死的状态人们无法感知,无法用精确的语言来描述,故而人人们对死的认识也就难以上升为建立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上,且能在实验室里重复展现的科学认知的水平。这样,“死亡”的真正性质对人们而言将永远是个迷。“死”的确切性质无法把握,是人们对“死”不能给出科学的定义。
正因为死不可定义,难以上升为精确的科学,所以它成为了宗教和哲学共同探讨的永恒课题。实际上,宗教用情感与信仰解析死亡,用“死”的必至性证明人生的痛苦,从而促使人建构一种超越性的理念与向往,努力摆脱世俗的限囿,去获得某种永恒不朽与神性。
无论死亡是否被拟人化了(伟大的死神),还是被用阴性名词(死亡)或阳性名词(去世、逝世)来表达,死亡都是一种真实、具体、不同形式的数据资料,它流行在众多的领域中。死亡,其实不就是那种无论从标准还是从定义上任何科学手段都无法划定的大写的“无”,或几乎是“无”吗?如果说一定要给死亡下个定义,那么在众多的领域中,就有着许多关于死亡的描述。
人类最早认识死是从生理学的角度。远古时代,人们以为一位一个人不会动作了,就是死了;后来人们发现没气(呼吸)了才是死;人类进化了,意识到心脏停止跳动才是死;而现代医学则以脑死亡作为人死的标志。受基督教影响的医学定义强调灵魂、肉体的二重性和人、兽差别,因此,在博恩大夫看来,人的死亡在于灵魂和肉体的分离,动物的死亡则意味着基本生物机能的终止。而《苏联百科全书》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的:“死亡与器官的生命活动的停止同时发生,因此,也与作为独立的生命体系的个人毁灭同时发生;从更普遍意义上来讲,死亡是有生命的物质的最终停止,同时还伴有蛋白质的分解。只有在对有机体的生命本质进行唯物主义的解释的基础上,死亡才能够被理解。”中国古代儒学创始人孔子在如何对待死亡时,告诫弟子:“未知生,焉知死”。古希腊大哲伊壁鸠鲁也有一段名扬四海的关于死亡问题的论述:“当我们存在时,死亡不存在;死亡存在时,我们就不存在了。”德国大哲海德格尔也曾说,人之“生”与“死”并非人生的两个端点,而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的。死亡是人类永恒的宿命,因此,人的生存意义就在于把自己的生命向死亡抛掷出去再反弹回来而得到规定的。所以,人绝不可以只埋首于“活”,在世俗的生活中混沌不明地“活”,而要时常安静地“思”,尤其要正视“死”,时刻想到“死”。这就是人“生”中重视死亡问题考索的意义和价值。
二、死亡观
死亡观是人类对自身死亡的本质、价值和意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有机构成部分。从总体上来讲,一般人的死亡观可分为两种。一方面,死亡是人类最大的敌人。这一点具体表现在死亡使我们没有真正的自由,使我们失去一切。由于死亡使痛苦、陌生和孤单的,又是确定但无法预测,它会令人感到恐惧和愤恨不平。同时,死亡还会使人丧失信仰,成为生命的阻力;而在另一方面,死亡却是人类的朋友。因为死亡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死亡,并且只有在死亡之后才有真正的自由。死亡还是宗教界最大的帮手。在死亡面前,人们才会幡然醒悟说出真话。由于中西方文化和传统的宗教信仰迥然不同,反映在死亡观上也颇为明显。
㈠中国人的死亡观
⒈原始死亡观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思维能力极其低下,人类尚不能对死亡作哲学的思考,甚至不能用人的眼光和自然的眼光看待死亡,这就使人类的原始死亡观普遍采取非自然的宗教神话形式,也就是说死亡问题始终是同原始宗教神话紧紧地纠缠在一起。而作为同原始宗教神话紧密地纠缠在一起的原始死亡观的最根本特征——是对死亡的反抗和否定。
⑴原始死亡观的一项基本内容是否定死亡的普遍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
⑵原始死亡观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死亡终极性的否定;
⑶原始死亡观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对超个体灵魂不死的信仰。
⒉现今中国人心中的“死亡”概念的含义和意向
⑴把死亡当做一种自然的归宿。认为死和生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有生就有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⑵死是一种令人恐惧的事件;
⑶死亡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死亡当做追求理想的手段,还有一种就是有意无意地美化死亡;
⑷死是一种威慑的力量。生命的宝贵在于它的惟一性和不可逆性,人生就一次,死亡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与现世存在的彻底断裂;
⑸死亡是一种痛苦的解脱。死亡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和环节,甚至是不很重要的阶段。







发表于 2014-4-5 12: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利玛窦在中国,穿僧衣,借佛法来传教,使不明就里的中国人,以他为西洋和尚。后来,他发现,在中国真正有地位的是儒教,于是,他又脱下僧衣,换上儒服,以儒生自居,还将儒家传统的“天”和“上帝”结合起来,当作基督教里的“天主”。这一套做法,左右逢源,使他很快就进入中国上层,终于见到了中国皇帝。

强调孔子和耶稣同源,主张儒教与基督教相通,这既是基督教进入中国的“适应”策略,也表达了利本人的大同信念。为了接近中国士大夫,他先做的,不是传播《天主实义》,而是刊印《交友论》,书中采录了柏拉图《律西斯篇》、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普鲁塔克《道德论》、西塞罗《论友谊》等有关“友谊”的论述,再用中文写成格言百则,表达了一种平等的“友谊”观念,让生活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压力下的士大夫们耳目一新,广为传抄,许多明人笔记里都有著录。

用汉语传教,利玛窦是我们所知第一人,以科学传教,成为基督教的传统。可是到了现代,在见识上无人超越利玛窦。这可能就是基督宗教的悲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12: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散人 发表于 2014-4-5 12:24
利玛窦在中国,穿僧衣,借佛法来传教,使不明就里的中国人,以他为西洋和尚。后来,他发现,在中国真正有地 ...

尊敬的刘先生您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您有这个实力,只是没有很好地发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9 06: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tianshimama 发表于 2014-4-5 12:28
尊敬的刘先生您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您有这个实力,只是没有很好地发挥。
...

你怎么知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天主教学术论坛 discuz已被腾讯收购,本站已无法再保证客户信息安全,请在发表信息时三思。

GMT+8, 2024-12-22 12: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