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53|回复: 0

罗国辉:从历史角度看梵二后弥撒和圣体礼仪的新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5 23: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神思 第十二期 一九九二年 47-69页

**********
摘要
本文首先厘定弥撒和圣体圣事的事实、意义和效果,继而简述弥撒礼仪在历史中的演变,最后详述梵二后弥撒及圣体圣事的新精神。为那些喜欢研究弥撒及圣体礼仪精神的读者,本文提供很多宝贵的资料。
**********

要了解梵二后弥撒和圣体礼仪的新精神,我们必须以教会所相信的事实作为基础,然后探究「弥撒仪式」在历史中的演进,从而比较今日弥撒的举行方式,并探讨它的精神。
这篇文章分为三个连贯的部份:
(一)弥撒及圣体圣事的基本信仰
(二)弥撒仪式在历史中的演进
(三)梵二后弥撒及圣体礼仪的新精神

(一)弥撒及圣体圣事的基本信仰
耶稣在最后晚餐中,藉着擘饼和分酒,把衪受难和复活的纪念留给我们,并吩咐说:「你们当这样行,为纪念我。」
虽然格前11:23-26和路22:14-20,及玛26:26-29和谷:14:22-25对以上事件的记载,可有两个大同小异的传统,但教会自古便这样相信:「直到主的再来,你(我)们每次吃这饼,喝这杯,就是宣告主的死亡。」(参阅格11:26)同时,「谁吃人子的肉,喝衪的血,必得永生。」(参阅若6:54)
基本上,耶稣所用的方式是盟约的「祭餐」,就是让人参与这「祭献」和分享这「祭品」而有份于该「盟约」,并得到它的实效。「祭餐」的方式早见于人类社会结盟的仪式,即「歃血为盟」。古经中亦可见于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在西乃山的立约仪式(出24)。耶稣的最后晚餐,按对观福音就是「逾越节」的「祭餐」,而按若望福音耶稣自己便是新约的逾越节祭品(若19:36-37)。换句话说,耶稣就是用「祭餐」的方式把衪在十字架上所建立的新而永久的盟约,传递给历代分吃这祭品的人,使他们参与这盟约,得到这盟约的实效,而这祭品就是衪在十字架上甘愿为人所牺牲的「体」和「血」。
故此,在信理上(1),综合来说,弥撒是耶稣所建立的新约的「祭餐」:(1)它的祭品固然就是在十字架上一次和永远地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捐献了体血、订立了新而永久盟约的耶稣基督;(2)这位在十字架上自作祭品的耶稣基督,在弥撒中,亲临饼酒形内,成为祭品,以不流血的祭餐方式,使衪在十字上为订立新约所奉上的唯一和永远的祭献(希9:12),永存于人间。换句话说,在弥撒祭台上和在十字架上所奉献的是同一个祭献和祭品,即耶稣基督为订立新约的自我奉献;(3)让参与这祭餐的人,在吃喝同样的祭品──基督的「体」和「血」后,有份于同样的──即基督在十字架上所订定的新而永久的盟约,并得到它的实效;这是基督建立这祭餐的目的。(4)这位亲作司祭,在十字架上把自己献上作为订立这新约的祭品的耶稣基督,在弥撒中,临在于身为衪肢体的全体天主子民内,尤其以「公务」的方式,临在于主持这祭餐的「神职」者(主教、司铎)身上,把衪自己和衪的整个肢体──教会,结合于自己在十字架上的祭献,奉献给天主圣父,为完成父的救世工作。
以上有关弥撒和圣体圣事的事实、内容、意义和效果,在历史上不断被认清,使我们更明白弥撒和圣体圣事是不能分开的,正如订立盟约的祭献和分食这盟约的祭品来结盟,和得到这盟约的实效是连成一体的;而且弥撒和圣体圣事确实是基督徒「生命」和「生活」的泉源和高峰。然而,举行弥撒和圣体圣事的方式,在历史上却万变不离其「宗」,不断按当时人的需要和了解方式来演进。以下试简述它的演进和特点。
(二)弥撒仪式在历史中的演进
教会不断深入了解弥撒和圣体圣事的意义,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中,以不同的方式和名称来演绎和举行。(2)
(1)第一世纪
初期教会举行这祭餐是具体地在进餐当中,好像犹太人进食安息日或逾越节的餐:(1)在餐前拿起饼来祝谢、擘饼、分领圣体,(2)然后进餐;(3)餐后拿起杯来祝谢、分领圣血。(参阅格前11:23-26;《十二宗徒训诲录》9-10,14)这时期,多以「擘饼」(宗20:7)、「主的晚餐」(格前11:20)来称呼这祭餐,其后也演变称它为「感谢」或称为「祭献」(《十二宗徒训诲录》9-10,14)。
(2)第二至第四世纪
后来,教会团体人数增多,具体进餐不易,顾此失彼(参阅格前11:17-22),于是举行主的祭餐时,放弃了具体进餐的部份,把餐前和餐后有关「圣体」「圣血」的部份合并一起,成为仪式性、象征性的进餐,即保留了(1)拿出饼和酒,(2)祝谢,(3)擘饼、分杯、分领圣体圣血。
后来更把源自会堂的圣道礼仪(宣读圣经、讲道、祈祷)置于这象征性的进餐之前。(参看圣犹斯定《第一护教书》第65和67章和圣希玻理的《宗徒传承》第4和23章)
这时期举行新约祭餐的方式简单易明,容易参与,以团体各成员实际得益为主,各司其职,例如活泼的读经、祈祷、由信众献出礼品,也有执事把圣体送给不能亲临聚会的信友;且与生活连成一体,例如在主日「主的祭餐」聚会后收集捐献,帮助有需要者等。
(3)第四世纪到第八世纪
自从第四世纪基督信仰得到自由,且成为国教,教会神职人员渐渐成为社会阶层中的显贵人仕,于是宫廷公职人员的排场礼节也进入教会的生活当中,影响了举行「主的祭餐」的方式。同时在教宗达马苏(366-384)时,罗马教会也改用当时群众日用的拉丁语来举行主的祭餐。拉丁文。 "Missa" 「弥撒」一词(原文解作(遣散),渐渐成为「主的祭餐」聚会的专用词。
这时期「主的祭餐」的方式,越来越富于排场和宫廷化的仪式,一方面是华丽唐皇,庄严肃穆,另一方面也因为太多繁文褥节,信众不易参与,且为省时而去却活泼的信友祷文,减少了读经、讲道,再者,又因为宫廷化的仪式,阶级分明,团体成员变得拘谨生疏,于是「主的祭餐」演变成越来越「仪式化」和「神职化」。
(4)第八世纪到第十六世纪
查理曼大帝为了易于管治及教化其国民,遂把罗马的宗教和仪式强加推行于其版图。事实上,他的日尔曼国民并非拉丁民族,日常用语也不是拉丁文,于是除了受过教育的教士或贵族外,一般信友都不会明白以拉丁文举行的「弥撒」,遂盛行穿凿附会地解释弥撒仪式(如步上祭台表示耶稣上加尔瓦略山),并增加更多的枝节仪式来寄意释义。终于,仪式越复杂、朝着墙壁、背着信众举行的拉丁「弥撒」使信友越不明白,更无法参与,只好被动地「望」着圣堂远处,「听」弥撒,私下念些热心经文;加上那个时期一般人的罪恶感极重,于是在举行弥撒时加上很多私人悔罪的经文,如进台前的圣咏四十二篇,和悔罪经等。同时,信友更怕犯罪而不敢领圣体(1215年,教会要规定信友每年最少要领圣体一次):于是弥撒中由信友「献礼」的部份也式微;举行弥撒的面饼自十二世纪也渐渐改用特制的、不像日用食粮的圆形小无酵面饼片。到此「弥撒」仪式差不多完全「神职化」了;信友只好靠富于感性、易于投入的热心敬礼,例如:圣体游行和降福,各式圣人、圣像、圣髑敬礼、拜苦路、玫瑰经(甚至弥撒中念玫瑰经)等,来加增他们的信仰热诚和得到神益。这时期,神学上强调「弥撒」为祭献的行动,和「圣体圣事」是耶稣基督真正临在于饼酒形内;在灵修上,热心「望」弥撒和朝拜圣体却比实领圣体更受推崇!与此同时,良莠不齐的神职人员,对弥撒和其他圣事有近乎买卖和迷信的附会解释和不良行为,最后在宗教改革时,受到新教徒的攻击。
(5)特伦多大公会议后的弥撒
十六世纪新教徒攻击教会的各种不善之处,尤其针对当时「弥撒」所引起的流弊;教会为维护正统的信仰,遂确定各种教义,特别申明耶稣基督真实临在于圣体圣事内,及弥撒是重演十字架上基督的祭献,同时着意整顿弥撒仪式,以保持其纯正无误。当时教长们委托教宗主理其事。教宗庇护五世遂于1570年出版了《罗马弥撒经书》,规定西方教会全面遵行,并取缔不足二百年的弥撒仪式。于是「弥撒仪式」便全面详细统一规定,且维持以拉丁文举行,神职、信友均不得坛改;这样便杜绝了中世纪杂乱附会的流弊,但「弥撒」仪式却渐趋干涸和僵化。在「弥撒」中,神职仍旧喃喃自语,诵念拉丁经文,信友也自行喃喃诵念私人的热心经文、弥撒规程或玫瑰经,对于弥撒中用拉丁文念的圣经和祷文一概不懂。但与此同时,拉丁圣乐却发展得出神入化,使人心饴神往,于是「拉丁弥撒」便成为音乐和仪式的艺术杰作,但与信友具体生活很难沟通。
(6)第十九世纪到第廿世纪梵二大公会议
十九世纪时,拉丁弥撒在欧洲以外的传教区,已渐觉在牧民上遇到阻力,因为当地人民不懂拉丁文。(中国早在1515年获准用中文举行弥撤,且在1970年在北京出版了全套《弥撒经典》,可惜后来却因礼仪之争的恶果而不了了之。)甚至,在欧洲,拉丁弥撒也在牧民上不切实际,于是出现出了礼仪运动;其间从牧灵反省到历史神学研究,为梵二大公会议奠下礼仪更新的基础。
终于,1963年梵二大公会议颁布了《礼仪宪章》,且在它的45-57节明令要把「弥撒」仪式简化,除去历代所作、无用的增潻,年久失用的,要按教父们的原始传统,和今日的需要来复兴使用,务使「弥撒」仪式充份地表达出「新约祭餐」的内容,更要让信友明白弥撒的读经和祷文,有意识和主动地参与,以得到实益。于是,自1965的年开始,教会便渐次开放让各地方教会采用当地语言举行弥撒,并在1970年颁布和实行新的《梵二罗马弥撒经书》,取代用了四百年的特伦多大公会议后的《庇护五世弥撒经书》。
以上简史有助我们了解「新约祭餐」的举行仪式在历史中演变的过程,背景和利弊,好让我们更了解梵二后弥撒和圣体礼仪的新精神。
然而,我们不能用今日的标准,对某一历史时期弥撒仪式的优劣作绝对性的评价,因为每个时期都有它的持别需要,而且我们相信天主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会用衪的方式照顾当时的人;正如「弥撒」仪式走入了象牙塔的时候,信友在法定的团体祈祷内得不到神益,天主却以「热心敬礼」来帮助衪的子民以信德与衪紧密结合。我们相信天主的恩宠常比人的软弱更大。在回顾「弥撒」仪式的历史时,我们鉴古知今,在感谢主恩之时,也借古为鉴,舍短取长,有助我们在安排「弥撒」仪式时,发挥「新约祭宴」的精神。
以下试详论梵二后弥撒及圣体礼仪的新精神。
(三)梵二后弥撒及圣体礼仪的新精神(1)名称
(2)今天教会仍旧采用沿用千多年的拉丁文「弥撒」两字,但在1970年的《梵二罗马弥撒经书总论》(简称《梵二弥撒经书》)第2,7,48节清楚指出「弥撒」是「主的圣餐」,亦即「主基督建立的体血之祭」,存留于教会内,作为衪死而复活的纪念。教会重申了「弥撒」作为「新约祭餐」的概念,亦以此概念编订弥撒的程序。
同时,昔日作为「弥撒纲领」(Canon Missae)的部份,连同呈奉礼品都改称为「感恩礼」(Liturgia Eucharistica),而祝圣经文则称为「感恩经」(Prex Eucharistica)。其实,「感恩」这字眼来自圣经耶稣「祝谢」饼和酒一词,又在《十二宗徒训诲录》9-1O,14,用作「主的祭餐」的统称。
今日中文把Liturgia Eucharistica翻译为「感恩礼」、「感恩祭」、和「感恩祭宴」。其中「感恩礼」一词可能太平淡,易于与其他民间感恩仪式混深A又「感恩祭」可能只重视了「祭」的行动层面,而未有显出分吃盟约之祭的「祭品」来达成「结盟」的意义,故此,称之为「感恩祭宴」可能比较传神。
《梵二弥撒经书》在用词上把这些概念予以清楚指明,旨在安排弥撤程序上有所依循,好能名正言顺,复兴「新约祭餐」的「团体分享」和「奉献」精神,使信众有意识地、主动地参与这盟约的祭餐而得益,并纠正从中世纪以来,拉丁「弥撒」变得「神职化」、「仪式化」,信友如局外哑吧观众的流弊。
(2)弥撒仪式的更新
若把1070年的梵二弥撒仪式与历代的弥撒仪式比较,可发觉今日的弥撒仪式除了「开始仪式」、「忏悔礼」、「天主经」及「羔羊经」外,差不多完全跟第二世纪圣犹斯定《第一护教书》第65和67章所纪载的方式大同小异;这的确是简单清楚地把「主的祭餐」聚会的内容铺陈出来。(3)
梵二后的弥撒礼仪:在开始仪式(进堂咏、忏悔礼、垂怜颂、光荣颂和集祷经)的引导下,进入「圣道礼仪」。圣道礼仪除了诵读新旧约经书和福音外,也包括了讲道,且复兴了信友祷文。然后便是「感恩礼」(感恩祭宴)即「新约祭宴」:这部份基本上是按照基督晚餐时所做的来举行:(1)「拿起」──由信友拿出饼酒,(2)「感谢」和「奉献」──主祭以基督和衪肢体──教会的名义以「感恩经」祈祷,此刻基督按照衪的应许,亲临饼酒,自作祭品,把十字架上的祭献,结合教会生活的奉献,呈献于天父,并求衪实现基督救世的盟约。(3)「分享祭品」──以天主经、平安礼作准备,擘饼、分杯,分领主的圣体圣血。最后是礼成遣散。
梵二弥撒礼仪反映出今日「弥撒」程序的首要精神是简单易明、庄严隆重,重点清楚地举行「主的祭宴」,务使今日的信友能易于参与和虔诚分享这盟约。
一些学者和牧者仍嫌梵二弥撒「开端仪式」太繁复,例如:「忏悔词」、「垂怜颂」和「光荣颂」彼此重复,而提出简化,即按庆节时期选用其一作为崇拜祈祷的开始,亦为准备聆听圣言。他们又认为准备分领祭品(圣体圣血)前的仪式也太复杂,因为「感恩经」作为祭餐的祈祷已相当隆重和足够,故此,如果在感恩经后立即擘饼分杯(最多是加念天主经来备安心神),随即领受祭品是比较合理和一气呵成。况且今日的平安礼原本是昔日罗马教会为表示在主内团结合一,把主教(教宗)祝圣的一块祭品(圣体)放入司铎主持的弥撒的圣血里,让信友一同分享,以示合一,但现在这仪式已与原来不同,把同台祝圣的圣体混入圣血,也没有神学和标记上的实在理由和意义;故有学者和牧者认为可选择把平安里放在献礼之前,作为献礼前的一种修好表示,正如基督说:「你若在祭坛前,要献你的礼物时……先去和你的弟兄和好,然后再来献你的礼物。」(玛5:23-24)
无论如何,虽然梵二弥撒程序并不一定十全十美,可是整体来说,是简洁易明,颇适合今天的信友。
(3)圣道礼仪
《梵二弥撒经书总论》8、9节中指出弥撒中「圣道礼仪」与「感恩祭宴」两部份的密切关系。信友从天主圣言之桌得到陶冶,在圣体餐桌得到滋养,并重申教会相信在诵读圣经时是天主自己向衪的子民说话,基督也亲临衪的言语中宣扬福音。于是在《梵二弥撒经书圣经选读总论》中,按照《礼仪宪章》第51节的要求,广泛地增加弥撒中的圣经选读,并且按照一定的系统重新安排,务使信友得到天主圣言的陶冶。
梵二弥撒中的圣经选读的精神,是尽量把整本圣经最重要和珍贵的部份提供给信友聆听。基本上分为两组独立的系统,一组是首要的,包括主日和节日的选经系统,另一种是平日的圣经选读系统,有补充主日和节日的圣经选经的意味。
1.主日及节日的弥撒均选读三篇圣经,通常读经一选读旧约,读经二选读宗徒经书,读经三选读福音。(读经一后选读或唱答唱咏)
主日和节日弥撒的圣经选读以三年为一个循环:甲、乙、丙年。
常年期主日按半连续方式选读对观福音:玛窦福音(甲年),马尔谷福音(乙年)和路加福音(丙年)。(乙年也选读若望福音第六章)读经一是针对当日福音的内容而从旧约中选出的,为协助信友了解福音。读经二则按半连续方式选读宗徒经书。
将临期、圣诞期、四旬期、复活期的主日弥撒和其他节日弥撒,则采用主题协调的方式来安排三篇读经,即三篇读经的内容基本上均互相协调,为反映当时所纪念的奥迹。同时这些节期的弥撒大部分选读若望福音(复活期的读经一按传统选用宗徒大事录)。
为了牧灵理由,例如容许更多时间详细阐释圣言的内容,或方便信友可以集中了解圣言的重点等,主教(主教团)可准许在主日及节日只选读两篇圣经,其中必须包括福音;选用原则该尊重读经间的彼此关系,及引导信友更深认识圣言和使他们得到其滋养,而不要只选用短而简易的章节。
2.平日弥撒只有两篇读经,读经一以两年为一个循环选读旧约和宗徒经书(读经一后读或唱答唱咏);即单数年和双数年选经。读经二选自四部福音,内容每年相同。常年期平日弥撒采用半连续方式选读圣经。将临期、圣诞期、四旬期、复活期和其他庆节则采用主题协调的方式来选读圣经。
平日弥撒既有系统地为信友提供了半连续的圣经选读,故此,除非是遇到有专用读经的节日、庆日、或其他另有指定读经的纪念日,否则该优先选用平日弥撒的读经。
因此,「圣人纪念日」的弥撒,除了在「礼仪日历」中有指定的「专有」圣经选读外,该优先选用平日弥撒的读经;为配合牧灵需要有时也可选用「圣人通用」弥撒的读经。同样,惯常举行的平日追思弥撒(惯常为亡者奉献的平日弥撒)也可选用平日弥撒的读经,而在其他祷词当中,为亡者祈祷。
在特殊情况下,为小团体举行弥撒时,例如退省等,也可从「圣经选读集」中选用较适合该团体和该特殊情况的读经。
按此,梵二弥撒圣经选读的两个系统及其原则,可谓给各地教会和信友团体提供了灵活而有系统、精选丰富又新旧约兼备的圣言食粮,同时也容许各地方教会和团体弹性地处理应用。目前,这圣经选读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应用,事实上,不单使信友更广泛地获得圣言的陶冶,同时也使一起聆听同一圣言的教会团体,更团结合一地在生活上回应上主的召唤。梵二弥撒的圣经选读迫使神职、信友不能对圣言肤浅了解,甚至只在弥撒中读经:反之,它要求团体和个人应不断在弥撒内外加深研读、分享、默想祈祷和生活圣言──以圣言来指导生活,以生活来印证圣言。故此可以说,梵二弥撒的圣道礼仪的精神是圣言生活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反省。
梵二弥撒的圣道礼仪,不单提供了丰富灵活的圣经选读系统,来陶冶信友生活,《梵二弥撒经书总论》41-42号更把讲道包括为弥撒程序的一部份,并要求在主日,及法定庆节应有讲道,其他日子(尤其是将临期、四旬期、和复活期的平日)也推崇讲道;且申明「讲道」应依所庆祝的奥迹,和信友的需要,阐扬所读的圣言和教会的祈祷。故此,梵二后弥撒的讲道精神并非只是伦理教训,而是以所庆祝的奥迹和教会的祈祷为基础,向信友展示上主的圣言和召叫,让信友在生活上着实回应和实现上主的救恩计划。为此,《梵二弥撒经书总论》45-47节也复兴了年久失用的「信友裆文」,其精神在于信友履行自己的司祭职务,在聆听天主的圣言后,经过默想和祈祷,然后为教会、国家、各种有需要的人和全人类的得救祈求。这是为回应上主的圣言,也是为实践上主的召叫,因为祈祷是行动的先声:在祈祷中,圣言推动我们去关心和爱;藉着祈祷,信友切愿与天主的救恩合作,圣神充满人心,使人实践圣言。
在牧民上,讲道是具体地把天主圣言擘开,让信友吸收而得到陶冶;当然,讲道是有训导作用,故此应常由神职人员担任讲道者,但是教友也可以为真道作证,正如神职讲道时,也常引用例子,那么如果在讲道的过程中,神职人员在阐释圣言的召叫时,也可邀请信友作圣言生活的见证,彼此相辅相成,可能会更传神地达到生活化的讲道,使信友更能得到激励去生活圣言。同样,信友祷文在整个弥撒礼仪中,是最能表达信友生活,和使信友更主动参与的好时机。《梵二弥撒经书》也只提供了信友祷文的例子作参考,好让每个地方教会、堂区和团体在举行弥撒时,按具体景况,回应圣言而自行编写。那么,如果堂区能够让信友团体,例如善会、读经组等每周轮值,在研读和分享圣言中编写信友祷文,可能会更具体地帮助这些团体的圣言生活,并使他们更认清对社会、教会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信友祷文也会来得更具体化和生活化。当然,在小组弥撒中,讲道部份也可由各组员自发地彼此分享对圣言的默想,但神职应常担任训导之职,并予以协调;同样,信友祷文也可让各参礼者自发讲出意向,彼此提醒对教会、社会的关心,互相代祷。
总之,梵二「弥撒」中圣道礼仪的精神,是让信友得到圣言陶冶,在宣讲圣言和彼此分享圣言生活中,以祈祷和生活来回应圣言,为能具体地使圣言成为血肉,藉生活的实践,实现上主救世的工程。
(4)感恩祭宴
《梵二弥撒经书》中「感恩祭宴」跟「圣道礼仪」是连成一体的。虽然有些学者认为目前从「圣道礼仪」过渡到「感恩祭宴」的仪式不够顺畅和连贯,但事实上,「圣言」指向「圣事」,「圣道礼仪」和「感恩祭宴」间的连贯,主要是在圣言的陶冶,使信友跟随基督奉献自己作生活的祭品,与基督十字架上的祭献结合,藉分享盟约的祭品而得到滋养。故此,有些学者建议在信友祷文的结束祷词中,提示信友回应圣言的高峰,就是要我们连同饼酒把自己呈奉上主台前,好能参与基督的奉献,让圣言藉圣体圣事在我们身上成为血肉。当然,如果彷效第二世纪圣犹斯定《第一护教书》中所载的弥撒程序,和其他教会的弥撒礼仪,在信友祷文之后,彼此互祝平安,然后才献上礼品,也不失是一个好的做法。总之,梵二弥撒仪式的精神是要基督徒在「圣言」之桌得到陶冶,引导他们在「圣体圣宴」中得到滋养,两部份者彼此相连,构成一个敬礼行为。
《梵二弥撒经书》中「感恩祭宴」的部份,比以往简洁。它仿照基督晚餐的行动分为:1.「拿起」──即呈奉礼品;2.「感谢」──即「感恩经」:3.「擘饼和交给门徒」──即「领主」(领圣体圣血)。
1.「拿起」──呈奉礼品
《梵二弥撒经书》中,呈奉礼品是一个实际的行动,把「感恩祭宴」用的物品,尤其是饼酒送到祭台,故此,按照《梵二弥撒经书总论》49节所提示,为更能体现信友的普遍司祭职,最好由信友呈上代表着他们生活的饼和酒水,由主祭接过放在祭台上,并收集为教会、为济贫所捐献的献仪和礼品,带往祭台,放在祭台旁;信友不单经由司祭之手,而且与司祭一起奉献无玷的祭品,学习自我奉献的精神。(《梵二弥撒经书总论》62节)然而,我们要注意和发挥「自我奉献」的「真」精神,故此,除了呈上的饼酒确实是为举行「祭宴」之用,其他东西也该确实是用于为教会、为众人的实际用途,而非做作一般的道具。当然,如果弥撒中所祝圣和分享的饼酒,也是由信友亲自制造和酝酿的,便更能表示出信友生活的献礼了。
2.「感谢」──「感恩经」
《梵二弥撒经书》在l970年时提供四式感恩经,其中保留了始自第四世纪的所谓「罗马感恩经」,作为现在的感恩经第一式,又另外加上三个新感恩经:即第二、三、四式感恩经。这些新的感恩经其实不是完全新的,而是取材于教会传统中已存在的其他「感恩经」,以现代人所能够明白的文笔,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第二式感恩经的前身是记载于第三世纪时希玻理的《宗徒传承》第四章)的确,这四式感恩经无论长短、重点和方式都各有优长,加上五十多个不同庆节和时期的「颂谢词」,作为组合,让主祭和参礼者按着季节时期和团体实际境况来采用,当然比脱利腾大公会议后的弥撒,只有一个感恩经和十多个颂谢词,丰富得多。然而,这份有系统而又灵活的精神,是为了信友的得益;它不单是为配合节期和信友实况,也是为使他们不会因习惯了一种方式,而感到沉闷分心;故此,作为主祭神职和筹备「弥撒」的人员,该尊重这份精神,不可因循,忽视信友的益处而惯常只采用某一式的感恩经。1974年教会提供了两式为修好圣事,及适用于四旬期的感恩经,和另三式儿童弥撒的感恩经,也是基于这份适应信友景况的灵活精神。
事安上,今日弥撒是用本地话举行,「感恩经」既是一个祷文,故此主祭要发挥「感恩经」的祈祷精神来引发信友举心向上,而不是喃喃自语。今日「感恩经」的精神可见于其结构内容。梵二后新的「感恩经」基本上可分为下列各点:
一.称颂上主──(颂谢词):向天父说出我们颂谢衪的理由,特别是创世、救世的恩德;并在不同的季节,陈述上主救恩的不同层面,也为此时此地实现的救恩而不断称颂衪。
二.纪念和奉献──(记述最后晚餐和纪念基督的逾越奥迹)从称颂上主救恩计划的广泛眉面,进入纪念这救恩的核心──耶稣基督,尤其是向天父陈述和纪念耶稣基督为完成天父的计划,在十字架上为订立新约而奉献了自己的「体」「血」,并为我们能参与这盟约,而在晚餐中建立衪受难复活的纪念。我们遵照基督的命令,举行这祭餐,向天父呈上这新约的祭品,请天父垂鉴。
三.求恩──祈求圣父纪念衪圣子的救世牺牲,而在我们身上实现衪圣子的许诺,使我们结合于基督的体血,得享衪订立的新盟约的效果──充满圣神,并经由基督,把自己奉献,与天主契合为一,并为生者死者得到救赎而祈求。
四.颂赞──最后,藉着基督,并在圣神的团结中,归光荣于天主圣父。
《梵二后弥撒经书》中新的感恩经可以说是非常简洁,行文、重点、次序清楚,况且用本地话面向信众,高声祈祷,参礼者易于明白而能够以心神参与,并以「圣、圣、圣」的「欢呼词」,「信德奥迹」的欢呼,和「亚盂」等不断回应主祭的祈祷;的确,这是整台「弥撒」对上主敬礼和祈祷的最隆重方式。(儿童感恩经可以有更多的欢呼词,来帮助孩子们投入祈祷。)这做法是要纠正以往容易使人误会为喃喃诵念咒语,近似魔术的方式,并为使人明白感恩经的精神是按照基督的吩咐,在举行这祭餐时,拿起饼酒,感谢赞颂天主创世救世的大恩大德,尤其纪念衪藉基督所施行的救赎工作,恳求天父在此时此刻按照基督的应许,藉基督为订立新约所献上之祭品,使参与者得到救恩。固然,我们相信天主必会鉴领衪圣子的奉献,派遗圣神,圣化饼酒成为基督的体血,但当我们跟主祭者一起祈祷,体会由我们所呈献出来──代表着我们生活的饼酒蒙受圣化,结合于基督十字架上的祭献时,更激发我们与基督结合,为世人的得救而奉献自己,使众人都融合于天主的爱里。感恩经祝圣饼酒的时刻,正是基督和衪的肢体──教会(我们)一同奉献,为使新而永久的盟约实现人间的最神圣时刻,也是基督徒作为基督肢体的生命及生活的高蜂,和力量的泉源;这正是《礼仪宪章》48节所说的精神:「信友要藉着经文和礼节,深深体会基督的奥迹,有意识地、虔诚地、主动地参与这神圣行动……感谢天主,向天主奉献无玷的祭品……奉献自己,通过基督,与天主及弟兄融合为一,彰显天父为万有中的万有。」
3.「擘饼和交给门徒」──「领主」(领圣体圣血)
今日的感谢经清楚显示新约祭餐的内容:基督亲临饼酒作为十字架上新约的祭品,是要我们拿去吃和喝,好能参与这盟约,故此,「领主」(领圣体圣血)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人应省察自己,然后才可以吃这饼喝这杯。格前11:28)
《梵二后弥撒经书》383节推崇把饼分作多份,至少能把它分送给一部份信友,为表示大家分享同一个饼,彼此在主内团结友爱,成为一体的精神。(参阅格前1O:16-17)这做法比昔日放一小片圣体入圣爵较具体实际,又易于传递在主内合一的精神。
同时,按照《梵二弥撒经书》56节,最好信友能领受同一台弥撒中所祝圣的圣体。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些饼酒是由信友呈献,结合于基督的新约祭献,让信友领受,更能显出信友参与祭献、结合于基督及奉献自己的精神。
以上两点看似小节,但其深远的精神是牧者和信众应认真注意的。
梵二《礼仪宪章》55节及《梵二弥撒经书总论》56节推崇信友与主祭无分彼此,按照基督的命令,「领主」时兼领「圣体」「圣血」。其实十二时世纪末期,信友不领圣体,或是因方便只领圣体,不领圣血,因此在十四世纪和十六世纪先后受到「东正教」、「胡斯派」和「新教徒」的攻击,而教会在公斯当大公会议和特伦多大公会议中为护教而确定「整个基督确实临在于祝圣了的饼酒形内」的教义,于是,在天主教会内,信友只领圣体已成习惯;但现事过境迁,信友在确信教会的信道之时,又按照基督的吩咐,分享主的祭费,兼领「圣体」「圣血」,也是理所当然。况且,兼「领圣体圣血」既是基督建立这圣事时的标记和行动:透过吃这饼,我们参与基督的逾越牺牲;透过喝这杯,我们参与基督以自己的逾越牺牲所倾流的血所订立的新而永久的盟约。正如《梵二弥撒经书总论》240节说明「兼领圣体圣血更能明确表达领主的意义:因为,依此方式,「圣宴」的层面,更完美地显示出来;而主以衪的血订立『新而永久盟约』的旨意,也更妥善地表达出来;同时,「感恩圣宴」与天父国里「天上圣宴」间的关系也更为明显。」
1975年《梵二罗马弥撒经书总论》(修订版)242号更让主教团和本地主教自行厘定兼领「圣体,圣血」的范围。今天,在牧民上,兼领圣体圣血的精神不只是仪式上的行动,而是让信友确实地、完整地、有意识地参与这新约的奥迹,藉领主的「体」「血」而结盟,与天主和弟兄融合为一,并在生活上践行这新盟约。兼领圣体圣血是圆满地参与基督所建立的感恩祭宴的具体圣事行动。忽视兼领圣体圣血的人,也很难解释他们的藉口,因为这不再是神学或「精神」的争辩,只是技术的问题而矣。(当然如果是因为身体不能喝酒精,则作别论)。
总括来说,梵二后弥撒中「感恩祭宴」的仪式,的确具体地按照基督所建立的方式,藉着「拿起」、「感谢」、「擘间及交给」的行动和祷文,把基督建立这「新约祭宴」的精神表达出来,然而这精神是否能够落实,则有赖于主持者和参礼者的态度和灵修,这是作为客观「仪式、经文」所无奈的。
(5)梵二后「弥撒」仪式中的教会精神
《梵二弥撒经书总论》第1节开宗明义申明「举行弥撒,是耶稣基督和天主子民,各按其位的行动」。
事实上,弥撒是基督所召集的「新约祭宴」,它本身就标志着作为天主子民的团体,因基督之名而相聚和分享这新约祭餐。基督既曾应许要亲自临在因衪的名而相聚的团体里(玛18:21),这个相聚的团体──天主子民,因基督临在他们当中,举行这新约之祭和分享这祭品──基督的体血,而成为基督的肢体,通过基督,自我奉献,与圣父和众人融合一体。故此可以说,「弥撒」既体现了「教会」作为夫主子民──基督肢体的奥迹,同时,也是基督和衪的肢体──教会──天主子民的共同行动。
另一方面,在弥撒中所体现的「教会」是具体的,就是此时此地举行弥撒的团体──他们就是那参与新而永久盟约的天主子民、基督的奥体。
这也就是梵二弥撒礼仪所要重申的:教会──天主子民、基督奥体的团体精神。
(6)梵二弥撒中的各项职务
《梵二弥撒经书总论》58节中说明「在聚集一起举行弥撒的团体中,每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各按其位,各尽其职,积极地参礼。」同时该书第7节申明「基督实在亲临于(1)因衪的名而聚会的团体内,(2)施行圣事者身上,(3)他的圣言内,(4)更是实体地和继续不断地亲临于祝圣了的饼酒形内。」这是教会贯彻弥撒是教会团体──天主子民和基督的行动的具体表达,纠正了自中世纪以来,弥撒变得神职私有化的形象。在弥撒中的全体子民都是基督的肢体,都是共同举行弥撒的成员,在基督身体内,各按其位,各尽其职,彼此相辅相成,致使教会──基督的面貌,元首和肢体因弥撒的举行而体现出来。
1.神职人员的职务
《梵二弥撒经书总论》第7节说:在「主的圣宴」──弥撒中,天主的子民共聚一堂,由司祭代表基督主礼,举行「纪念吾主」的感恩圣祭。我们相信基督亲临神职人员身上,为天主子民摆设新约的祭宴;神职的职务就是主持聚会,领导祈祷,宣报救恩喜讯;他联同信友,经由基督,在圣神内将新约之祭呈献给天主圣父,并将生命之粮分给弟兄们,与他们共享(《梵二弥撒经书总论》的)。神职人员要尊重自己这份神圣使命,尽好本份。
神职人员在达成以上的职务后,他们的「公务」司祭角色才能发挥出来,而他们代表基督为天王子民服务的精神才能体现,正如基督来不是受人服务,而是为人服务,甚至为大众出交自己的生命作赎价(谷10:45)。今日弥撒仪式强调神职人员的服务角色,正是要纠正自四世纪以来弥撒仪式日渐宫廷化,阶级分明,神职人员在弥撒中,犹如「君临天下」,受人服务的错误印象;为此《梵二弥撒经书总论》271节甚至要说明「主祭的座位,应显示其主持聚会,领导祈祷的职责和服务,……应避免任何宝座的形式。」
当神职人员为天主子民服务时,主教、司铎和执事的不同职务和角色也体现出来。《梵二弥撒经书总论》59-61节,清楚说明主教、司铎、和执事在弥撒礼仪中不同的服务方式。然而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服务不是孤立单独的,而是彼此相连,构成一个神职的服务团,为天主子民服务,故此,梵二礼仪宪章57节复兴了年久失用的共祭方式。1965年罗马教会圣礼部以Ecclesiae Semper法令颁布共祭仪式时,说明基督的圣祭只有一个,基督的司祭职亦只有一个,故此教会的公务司祭们共同履行职务时都是体现同一个基督的司祭职,奉献同一个基督的圣祭,而且每一个圣祭都是全体天主子民(包括圣职和信友)──教会的共同行动。《梵二弥撒经书》153节也重申了共祭弥撒明显地表达出「司祭」、「祭献」和「天主全体子民」的合一,而157节指出当教区主教由其司铎团环绕,执事所协助,为天主子民主持共祭时,更能体现教会各肢体的共融合一。
复兴共祭弥撒既体现弥撒作为全体天主子民和基督一起的行动,也纠正自中世纪以来,多位神父各据一个祭台,举行本来就是团体分享的新约祭宴──弥撒,的矛盾现像。
同时,共祭弥撒既然是显示教会的合一,故此各肢体乃要遵守各按其位、各尽其职的精神;司铎不可夺去执事的职务;谁也不可夺去本来由信友担任的职务:例如,宣读宗徒和先知的经书等。否则,失去了共祭的团体精神。
一些学者对今日共祭时司铎是否需要一起低声诵念部份感恩经,持有不同意见,但无论如何,按照《梵二弥撒经书总论》170节共祭者应低声,而主祭者的声音应响亮清楚,让信友能清晰听到。
2.信友的职务
正如《梵二弥撒书总论》7节所申明「基督实在亲临于因衪的名而聚会的团体内。」事实上,每位基督徒都分享了基督的普通司祭职,所以,《梵二弥撒经书总论》62节说:在举行弥撒时,信友不但经由司祭之手,而且与司祭一起奉献无玷的祭品,并学习自我奉献,通过基督,与天父和众人融合为一。因此,全体参与弥撒──祭餐的信友,都有以上所述的使命和职务;这并不是说各人都要担任一些仪式上的工作才算主动参与弥撒,而是各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身份,专心聆听圣言,得到陶冶,在「感恩祭宴」中奉献自己,与基督十字架上的祭献结合,在分享主的圣体圣血后,以生活实践主的盟约。当然,以上的精神,也须要全体子民在弥撒中以应答经文、共同祈祷和歌唱、参与献礼、分享圣宴等方式表达出来。
在弥撒仪式中,除神职外仍需要一些信友担任仪式上的职务去为团体服务。这些职务在《梵二弥撒经书总论》62-73节都详述了;总括来说,有辅祭员;圣言宣读员──诵读新旧约经书和圣咏,提示信友祷文的意向等;领经员(释经员)──为信友说明和介绍礼仪程序,引导信友更有意识地参礼(领经员只准站在读经台之外的地方;歌咏团;领唱员;也可以有接待员负责接待工作,维持秩序和收集献仪等。
1973年罗马教会圣礼部更颁布了《无限慈爱》训令,让各地方教会按需要设立「待派送圣体员」职务。「特派送圣体员」以信友身份(另女均可),协助神职在弥撒中或弥撒以外给信友分送圣体。(如此,过往以人手不足而不分送圣血的藉口,根本己不成立了。)
这些礼仪服务人员都是按着信友的身份,协助弥撒仪式有秩序和活泼地顺利进行,发挥基督肢体的服务精神,使全体子民受益;这样,既体现了教会──神职人员和信友,各按其位,各司其职,为光荣天主,圣化人灵,团结合一的服务精神,同时也纠正了自中世纪以来神职化了弥撒服务人员的陋习,又复兴了「教友职务」,并加以发扬光大。
后语
总结以上的讲解,我们可以说:
(1)梵二弥撒和圣体礼仪的新精神,其实也是主的新约祭宴万古常新的精神,就是教会各肢体团结合一,按照基督的吩咐,举行新约祭宴,体现基督所订立的新而永久的盟约,让我们参与其中,得到实益,同时结合于基督十字架的祭献,自献成为生活的祭品,经过生活的实践,通过基督,引导世人来到天父台前,分享天主的生命。
我们要反省的是:「弥撒」的内容和精神激励我们在生活中自我奉献,作为救世的祭品,并赋予我们基督徒「生命」和「生活」的力量;与此同时,弥撒也是我们基督徒「生命」和「生活」的方向、目的和高峰──通过基督,与天父及众人融合成为一体。
弥撒要我们自觉是天主的子民──基督的肢体──教会的成员,也使我们更团结合一,实践作为救世祭品的使命。让所有牧者和信友紧记,如果没有生活的实践,我们参与弥撒,就是「吃喝自己的罪案」(格前11:29)!
(2)弥撒和圣体圣事是分不开的,故此在l973年圣礼部颁布的《弥撒外送圣体及圣体敬礼礼典》中(13-15节)指出在弥撒中领受圣体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弥撒外领受圣体(例如:病人及临终者)也是弥撒的伸延,而不是私人热心敬礼;它一方面体现出基督肢体在主内的团结合一,互相关怀的精神,同时也是天主子民和基督亲临病人家中的行动,使他能藉分享基督的「体血」,而结合于基督十字架上的祭献,参与这新而永久的盟约,预尝天国的盛宴,并通过基督,奉献自己,与天父和来人融合为一,并得到天父和教会的慰藉。所以说,给病人、临终者或其他有需要的人送圣体也是新约祭宴的伸延。
(3)教会为了要保留圣体送给有需要者(如病人),所以后来发展了在圣体前祈祷、朝拜圣体及圣体降福的好习惯。但是这些热心敬礼该从弥撒的真精神伸延出来,使人更深入了解弥撒──新约的祭宴的意义,和更积极的参与弥撒,领受主的体血,在生活上发挥通过基督,奉献自己,与天父和来人融合为一的爱德精神。(1973年《弥撒外送圣体及圣体敬礼礼典》79-81;90;93-96节)又正因为「朝拜圣体和圣体降福」是「热心敬礼」的一种,教会没有编订固定的仪式,只作了一些原则性指示,就是在「朝拜圣体」或「显供圣体、圣体降福」时,该安排祷词、读经、讲道、神圣的静默、反思、歌咏等帮助信友祈祷,朝拜主基督(甚至可以诵念一部份日课)然后才举行圣体降福。同时教会也禁止只为降福,没有读经、祈祷,而显供圣体。
最后,希望以上的讲解有助我们生活出弥撒的真精神:「弟兄们!我以天主的仁慈请求你们,献上你们的身体,当作生活、圣洁和悦乐天主的祭品,这才是合理的敬礼。」(罗13:1)让我们紧记耶稣的话:「我因父而生活,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若5:57)
 注译
1. 教会历代对圣事和弥撤的训导,请参阅 J. Neuner & J. Dupuis ed. The Christian Faith, Alba House, New York,1981 (Revised ed.) pp. 403-443。
2. 罗国辉,《礼者、履也》,光启,台湾,1989,109-124页



该帖已经同步到天主教微博 admin的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天主教学术论坛 discuz已被腾讯收购,本站已无法再保证客户信息安全,请在发表信息时三思。

GMT+8, 2025-1-22 12: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