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38|回复: 5

钱文忠《玄奘西游记》:34弥勒佛真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6 13: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玄奘西游记》:34弥勒佛真相

       根据钱文忠教授在CCTV10百家讲坛视频的文字整理

  玄奘西行求法主要是为学习《瑜伽师地论》,为求得这部真经。当玄奘有了足够的把握后集中一切力量着手翻译瑜伽行派的最重要的经典《瑜伽师地论》。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它的作者弥勒菩萨。对中国佛教信徒来讲弥勒和观音无疑是两位最重要的菩萨。按佛经里说法弥勒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但他比释迦牟尼更早化灭。他上升到兜率天,准备在四千年以后跟着释迦牟尼一起再降生到人间广传佛法救人于水火之中。这里说的四千年是指天上的时间折合成人间的时间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因此弥勒佛也叫未来佛,佛陀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之说。你也许会问:中国人有不知道弥勒佛的吗?现在大家知道的弥勒佛都是胖墩墩的肚子很大,整天笑嘻嘻的很可爱的一个形象。笑口常开,笑尽人间一切可笑之事;大肚能容,容下人间一切不平之事。其实历史上的弥勒佛并不是这么个形象。中国出现弥勒佛造像的时间很早,比如甘肃炳灵寺石窟编号为第169号的佛像就是弥勒佛像。这个佛像的制作年代是公元399年也就是后秦的弘始元年。早期的弥勒像是菩萨装,头带宝冠身披璎珞。璎珞就是由一颗颗珍珠串成的披风佛装。身材修长苗条,姿势基本上是两脚交叉而坐叫交脚坐式。早期的弥勒菩萨其形象并不亚于观音菩萨,面容姣好优雅修长。
  这跟我们知道的弥勒佛,光头大胖佛是不是一回事呢?是一回事。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居然改变了一个菩萨的容貌?为什么一个非常漂亮婀娜的弥勒佛会变成一个大腹便便的中老年僧人呢?
  这就要说到布袋和尚。古代后梁明州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宁波。明州奉化岳陵寺有个僧人叫契此,字号长汀子。他个子很矮肚子不小,经常用一根棍子挑着一个布袋,装着他平时随身用的东西,经常有18个小孩子出没在他的周围嬉笑玩耍。因为他总是背着一个布袋,所以都管他叫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来无影去无踪,随地而卧。他睡在雪地里周围的雪都化了而身上不潮湿。下雪天他穿草鞋,出太阳的天他反而穿木屐。在古代木屐是下雪天穿的。能预言,很多都灵验了。最有名的是他做过一件事情:岳陵寺要建造一个佛殿需要很多木材,他说我去化缘。他到了福建一个地方走近一口井,从井里一根一根把木头拉出来,从而建造了岳陵寺的一个佛殿。
  布袋和尚跟弥勒佛有什么关系呢?问题出在契此和尚,也就是长汀子圆寂时,公元916年他端坐岳陵寺东面走廊旁边的一块石头上,嘴里念出一个偈子: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念完后就圆寂了。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我随时都在向世人展示,可你们都不认识我。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大家认定他就是弥勒佛化生,从此以后就根据契此和尚的形象来塑造弥勒佛。真正弥勒佛的形象就被中国的佛教信徒忘却了。这个契此和尚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宋高僧传》里有他的传。据记载契此和尚是吃荤的。传记里有这么一段可以说明:他在吃鱼时只吃一点,剩下的就放在布袋里下次再吃。契此和尚在他圆寂后还不断的有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和他长得几乎一模一样背着一个布袋的和尚。泉州蒲田县县令王仁煦就亲眼见到过这么一个类似的人。可以说这是一个谜。于是身材苗条的弥勒形象就被大腹便便的契此和尚所替代。大家接受他是有佛教理论依据的,这就是著名的化身学。每个菩萨都会有很多化身来到人间开示大家,就看你有没有这个机缘去认识他。这个中国特色的弥勒佛,因他还诞生了现代中国著名的一个地名,宁波。宁波原来叫明州,谁改的?朱元璋。他为什么要改?请大家不要忘了,朱元璋创立的王朝叫明朝。为什么叫明朝?因为朱元璋是明教徒,他只是在一个寺庙里出过家,由于闹饥荒他又离开了这个寺庙。明教的最高法王是弥勒佛。朱元璋是得到了明教徒的支持打败了他的竞争对手创立了他的朱家王朝,他给自己的王朝起名叫明朝。朱元璋是依靠弥勒佛的号召力成事的,他非常知道民间弥勒佛的威望和影响。他利用弥勒佛推翻了元朝,当上皇帝后他不希望别人再利用弥勒佛来推翻他。中国弥勒佛化身显现的所在地就在明州,要命的是这个明字。朱元璋想来想去不放心,于是就自欺欺人下令不许再叫明州了改叫宁波。他希望风平浪静不要惹事。所以如果没有契此,今天的宁波可能还叫明州。
  大家知道了弥勒佛的身世,那弥勒佛的道场在那呢?观音道场在普陀,弥勒道场就在宁波奉化雪窦寺。弥勒佛是深受中国人尊崇和喜爱的一位菩萨,钱文忠教授认为,对弥勒佛的信仰不仅在中国不仅在东方,弥勒佛与西方世界也有密切的关系。这里讲的西方不是指印度而是指伊朗乃至罗马。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包括西亚北非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流行着一种未来救世主的信仰。耶稣宗教里的弥赛亚就是救世主信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弥赛亚反映了被压迫民族对自由和幸福的巨大渴望,而印度的弥勒信仰和世界范围的救世主信仰是密切相关彼此影响的。印度的弥勒信仰就是世界救世主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弥勒是未来佛是未来的救世主,这里既有印度的根源也有古代世界范围普遍流行的弥赛亚信仰的根源。所以说弥勒佛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佛教里的佛。其实中国人最早首选的信仰不是观世音菩萨也不是阿弥陀佛,最早得到中国民众信仰的是弥勒菩萨。早在汉代弥勒佛的佛经被大量翻译成汉语。在新疆出土了用吐火罗语写的剧本《弥勒会见记》,描写和弥勒会见的故事。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剧本,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发现,是迄今为止吐火罗语出土量最大的一部经典。这个信仰在汉代很快得到了中国信徒的认可和接受,很多人一心一意往生弥勒净土。唐朝初年,弥勒信仰依然盛行。著名的诗人寒山是个僧人,写过这样的诗:南无佛陀耶,远远求弥勒。玄奘从一开始就是信仰弥勒净土的,他是虔诚的弥勒信徒。非常推崇玄奘的武则天唐高宗也都是弥勒信徒。这就是玄奘为什么要去印度求《瑜伽师地论》的原因所在。武则天通过官方宣布她是弥勒佛降生,见于《资治通鉴》。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权势显赫的女性,如吕后,慈禧,可都不是皇帝。而武则天是皇帝,她把李姓皇帝变成了自己的老公。在中国传统中女性怎么能当皇帝呢?武则天运用佛教的化身转生理论,说我就是弥勒佛下凡。武则天用弥勒构建了她取代李氏子孙成为名正言顺皇帝的理论基础。白居易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
  应该说在唐朝以前信仰弥勒的占佛教信徒的主要部分。那弥勒信仰又是怎么逐渐衰亡的呢?
  这里有佛教不同派别和学说之间的竞争问题,但根本的原因是弥勒佛作为拯救百姓于水火拯救人民于苦难,给人带来一切美好愿望和希望的一个未来佛,早已成为民间反抗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的来源,打着弥勒佛的旗号反对残暴统治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因此统治者是不能容忍这种信仰的。唐玄宗下令禁止弥勒信仰,于是渐渐默默无闻。唐朝开元以后弥勒佛像在汉族信徒中急剧减少。弥勒的名字用梵文念或用巴利语念跟弥勒二字毫无关系。玄奘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玄奘说你们翻错了,从梵文翻译过来应叫梅旦利耶。玄奘认为弥勒应叫梅旦利耶菩萨。跟观自在菩萨的命运一样,大家都不接受玄奘的意见还是叫弥勒菩萨。弥勒是音译。意译叫慈氏菩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季羡林先生解决了这个难题。梵文的梅旦利耶译成吐火罗语后念弥勒,所以弥勒是从吐火罗语音译过来的。而这个词又跟梵文的慈悲一词音相同,所以弥勒菩萨又叫慈氏菩萨。慈氏菩萨比观自在菩萨更多的带有慈悲的意义。玄奘从梵文翻译过来的梅旦利耶的译名固然是原汗原味,但终究抵不过约定俗成的巨大力量,大家不认可不接受。
  玄奘不仅翻译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同时还把一些汉文经典翻译成梵文。贞观二十一年玄奘48岁,他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从汉文翻译成梵文。翻译《老子》为梵文,是由自居为老子后代的李唐皇帝的旨意。在玄奘的内心对皇帝交办的翻译《老子》为梵文的任务很不以为然,他实在不愿干,玄奘经常和道教拍桌子吵架。这部经确实是翻译了,是否传到印度众说纷纭。我个人认为中印之间当时往来频繁,很多印度国王请求《老子》这部书,此书又是根据皇帝之命翻译的所以传入印度的可能性极大。
  玄奘回归大唐后一心一意从事翻译经文工作。这时玄奘法师曾学习生活过十几年的印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和玄奘结下深厚友谊的一代明君戒日王在恒河不幸溺水身亡。当时唐朝有个使团正在印度访问。戒日王驾崩后新冒出一个国王叫阿罗那顺,拒绝唐朝使团。率团使臣王玄策以大唐名义调集吐蕃(今西藏),泥婆罗(今尼泊尔)的军队一战而胜活捉阿罗那顺。不久将这个印度国王押回唐朝,这是一件多么奇特的事。那么我们的玄奘法师在接下来的人生旅途中还在从事哪些工作,而他最终是怎样走完他非常辉煌的在俗世间的一生,请看下讲晚年风波。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1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塞 于 2011-7-16 14:04 编辑

   《玄奘西游记》主讲人简介: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孔子基金会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季羡林先生关门弟子,中国仅有的几位专业研究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著作:《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译作《唐代密宗》、《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

       视频: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C3%D6%C0%D5%B7%F0%D5%E6%CF%E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14: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玄奘西游记》:34弥勒佛真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14: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塞 于 2011-7-16 14:03 编辑

弥勒与弥赛亚


公元前1000年左右,包括西亚、北非、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和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流行着一种未来救世主的信仰,耶稣宗教里的弥塞亚,就是这种救世主信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这种信仰在圣经《旧约》里面就已经有了,它都是反映了被压迫的民族对自由和幸福巨大的渴望。而印度的弥勒信仰,在学术界已经确认,和这种全世界范围的救世主信仰是密切相关的,彼此影响的,印度的弥勒信仰就是救世主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弥勒之所以是未来佛,是未来的救世主,有印度的根源,也有更广大范围的全世界或者古代世界的根源,是当时普遍流行的弥赛亚信仰的一个部分。

所以这就是弥勒Maitreya,弥赛亚Messiah两者之间发音很相似,因为有共同的来源。

弥勒,在梵文里面叫maitreya,巴利文里面叫metteya,一听就跟弥勒没关系啊。大唐玄奘法师毫无疑问地发现了这一点,因此玄奘说译错了,应该翻译成“梅但利耶”。大家并没有接受玄奘这位顶尖高僧的意见,还是还管他叫弥勒。弥勒是音译,还有一个意译,叫“慈氏菩萨”。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早期佛经的原本大多是“胡本”,是用中亚和古代新疆的语言文字写就的,并不是规范的梵文。因此,“弥勒”很可能是从吐火罗语的metrak翻译过来的,这个字和梵文的maitri(慈悲,慈爱)有关,所以“慈氏”乃是意译。

「弥赛亚」的字义。英译文Messiah从希伯来文Masiah(有时写为mashiach)翻出来,这是一个普通的形容词,意思是「受膏的」。希腊文把它翻成christos,「受膏的」,由此引出「基督」(Christ)。「弥赛亚」与「基督」基本上意义相同,我们指耶稣为「基督」,新约作者亦把他等同于犹太的弥赛亚。  

佛经与圣经都提到类在末劫时期会有救世主降世拯救众生。佛经认为末法时期会有未来佛弥勒下世救渡众生,而圣经认为宇宙末劫来临之时,会有弥赛亚降世拯救众生。《圣经》《以赛亚书》(43:11)中却又有这样的句子:“惟有我耶和华,除我以外没有救主。”这里提到的耶和华就是指弥赛亚。如果佛经与圣经是可信的,那么怎么会出现两个救世主呢?除非佛经中的弥勒就是圣经中的弥赛亚,否则佛经与圣经的说法不是矛盾了吗?

     经过比较发现佛经中提到的弥勒与圣经所写的弥赛亚确有不少相同之,下面将一一列出,并愿意与喜欢探讨真理的朋友共同分享,诚望有提出切实有据的异议。

     1.弥赛亚、弥勒发音相似,同为至尊

     弥赛亚即Messiah,是天的主神,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弥勒佛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弥勒是姓,译作慈氏,他的名字是阿逸多,译作无能胜,乃众王之王、众王之尊。

     2.弥赛亚、弥勒的出现都有轮相伴,轮的形状相似

     在唐三法师义净奉制译《佛说弥勒下生佛经》中有“ 俗作轮王,出家正觉”、“说法度众生,令离诸烦恼”等句;《长阿含经》卷十八:“转轮圣王出世……其时金轮宝忽现在前,轮有千辐,光具足,天匠所造。轮径丈四,王召四兵此金轮宝,随所愿求向东,轮宝即向东转,转轮王率四兵随之,金轮宝前有四神引导,轮宝止时王驾亦止。时东方诸小王见大王至,皆捧珍宝以示归顺。余南、西、北三方亦如是。”

     在《圣经》《以西结书》(1:15-21)写着:“我正观看活物的时候,见活物的脸旁,各有一轮在地。轮的形状和颜好像苍玉。四轮都是一个样式,形状和作法好像轮中套轮。轮行走的时候,向四方都能直行,并不掉转。至于轮辋,高而可畏;四个轮辋周围满有眼睛。活物行走,轮也在旁边行走;活物从地升,轮也都升;灵往哪里去,活物就往那里去;活物 升,轮也在活物旁边升,因为活物的灵在轮中。那些行走,这些也行走;那些站住,这些也站住。那些从地升,轮也在旁边 升,因为活物的灵在轮中。”


由此我们知道不论佛经还是圣经,一致描写了这样的景,即随着救主的出现都伴有轮。并且轮也多有类似:一个是四个兵相随,有四神引导;另一个是四个轮辋,四活物引导轮辋,活物的灵在轮中。一个是“轮径丈四”;另一个是“至于轮辋,高而可畏”。一个是“随所愿求向东,轮宝即向东转”“轮宝止时王驾亦止”;另一个是“那些行走,这些也行走;那些站住,这些也站住”。

     3.弥赛亚、弥勒降世救的最阶段都不被 认识

     世传布袋和尚为弥勒化,他在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示寂于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 ,留有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 千百亿,时时示时 ,时自不识”。

     《圣经》《约翰福音》(1:10-11):“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倒不接待他。”《圣经》《路加福音》(17:24-25):“因为子在他降临的子,好像闪电从天这边一闪,直照到天那边。只是他必须先受许多苦,又被这世代弃绝。”

     布袋和尚的辞世偈告诉我们,弥勒降世救时,尽管他不断告知我们他是救主,可是世却少有 识;而圣经中救主降世救时,他的光要瞬间照亮世界,如闪电从天这边一闪,直照到天那边,可是世却并不认为他是救主,并且他要先受许多苦,遭到世弃绝。由此我们知道,弥勒与弥赛亚拯救众生时起 都不被 认识。

     4.最终要归向神

     《长阿含经》卷十八:“转轮圣王出世……时东方诸小王见大王至,皆捧珍宝以示归顺。余南、西、北三方亦如是。”

     《圣经》《启示录》(7:9-10):“此后,我观看,见有许多的,没有能数过来,从各 、各族、各民、各方来的,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穿白衣,手拿棕树枝,大声喊着说:‘愿救恩归与坐在宝座我们的神,也归与羔羊。’”

     尽管不被识,然而最后 却都要归向神,这些 来自各方、各 、各族、名民。在这点 ,佛经与圣经的描写也是一致的。

     5.然后要迎来新天新地

     佛经与圣经都描写了救主降世拯救众生之后,我们会迎来新天新地。

     《弥勒下生经》:“ 土咸富盛,无罚无灾厄;彼诸 女等,皆由善业生。地无诸棘剌,唯生青草,履践随足,喻若睹罗绵。自然出香稻,美味皆充足。诸树生衣服,众彩共庄严;树高三拘舍,花果常充实。时彼中,皆寿八万岁,无有诸疾苦,离恼常安乐”。

     《圣经》《以赛亚书》(65:19-20):“其中必不再听见哭泣的声音和哀号的声音。其中必没有数夭亡的婴孩,也没有寿数不满的老者;因为百岁死的仍算孩童,有百岁死的罪算被咒诅。”《以赛亚书》(65:23-25):“他们必不徒然劳碌,所生产的,也不遭灾害,因为都是蒙耶和华赐福的后裔,他们的子孙也是如此。他们尚未求告,我就应允;正说话的时候,我就垂听。豺狼必与羊羔同食,狮子必吃草与牛羊一样,尘土必作蛇的食物。在我圣山的遍,这一切都不伤、不害物。这是耶和华说的。”《圣经》《启示录》22:2这样描写新天新地:“在河这边与那边有生命树,结十二样果子(注:“样”或作“回”),每月都结果子,树的叶子乃为医治万民。”

     佛经与圣经对新天新地的描写都提到进入新天新地的长寿,常安乐,无罚无灾,花果充实,美味充足,物与物之间极为和谐,没有争斗。

     弥勒就是弥赛亚?所列仅是偶然的巧合?

     这实在是一个严肃的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是季羡林大师和其徒弟钱文忠教授的一个重要发现



注:弥赛亚是指耶稣还是耶和华,旧约与新约并没有清楚的定论。但《圣经》中明确的指出末世拯救世界的最后救主来自东方的万王之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7 22: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弥赛亚一词就是个音译错误,还被季羡林无耻的发挥了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8 01:01: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evangels 发表于 2011-11-17 22:22
弥赛亚一词就是个音译错误,还被季羡林无耻的发挥了一下。

支持楼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天主教学术论坛 discuz已被腾讯收购,本站已无法再保证客户信息安全,请在发表信息时三思。

GMT+8, 2024-9-11 05: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