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60|回复: 3

陇东天主教的由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9 21: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耀尔道拙 于 2013-1-29 21:08 编辑

陇东天主教的由来
天主教
      天主教是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亦称罗马公教或加特力教,天主教是罗马公教在中国的名称。一五八二年(明万历十年)天主教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传教,继利玛窦之后,天主教其他修会也相继来华,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大门,清朝统治阶级在不平等条约下被迫取消教禁,一八四四年下令准许群众自由信仰天主教,从此,天主教在中国完全获得合法地位,外国传教士自由深入我国内地建立教堂和传教据点,进行扩张和发展。
       一、 陇东天主教的由来
据传,早在一八七八年之前,庆阳县三十里铺、马岭和灵台县郭家庄(即万宝川)一带就有由四川的龙安,山东的曹州和陕西的汉中等地迁来的天主教徒,以后便有比利时籍传教士由内蒙西湾子教区经陕西定边来甘肃陇东看望教徒,开始了传教活动。一八七九年甘肃的天主教务由陕西长安教区划出,在甘肃凉州西乡松树庄设立主教座堂,由内蒙西湾子迁来的比利时籍传教士韩梅尔任主教,韩来甘后,曾两度到庆阳看望教徒,并带来了三名比籍神父杨森、施德麦、黛开分别立为庆阳三十里铺、马岭一带的本堂神父,修建教堂,管理信众。
      一八八八年韩梅尔调回西湾子教区,一八九五年比利时籍传教士陶福音来甘肃接管教务,仍为凉州松树庄座堂主教,陶在任期间,曾两次赴西安参加主教会议,往返途中顺路访问了散居于陇南、陇东等地的教徒,并特意走访了灵台县郭家庄,对该地信徒甚加赞许,从此,比利时籍传教士频频来往于陇东各县,除庆阳三十里铺和马岭之外,又先后在华池的柳树河,镇原县的山岔,泾川县的荔堡,宁县的早胜等地建立了简陋教堂,传教活动逐渐兴起。
      二、 天主教平凉教区形成
据传一九一零年左右,比利时籍传教士(姓名不详)曾来平凉传教,在西门内租赁了一院民房作为临时据点,一九一五年又有比籍神父来平,在南门内购置院落一处(即南门巷小学前院)定居。
      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甘肃的比利时籍传教士奉罗马教廷之命,纷纷向宁夏三盛公和内蒙河套一带迁徙,陇南、陇东之教务由德国籍和奥地利籍传教士接管,成立天水教区,一九二三年天水教区的德籍传教士接管了陇东的天主教事务,一九二三年德籍传教士师道范,由泾川来平凉经绅士许仰之之手购置昭平寺的全部遗址(即今市文化馆)修建天主教堂和公教诊疗所,由此,天主教在平凉始建根基,展开了传教活动。
      一九二六年西班牙传教士高金鉴,曹治广受天水教区德籍主教法来善的邀请,和西班牙方济格会省长会的派遣,到达天水,经短期华语培训,翌年派往陇东传教,高、曹被分别委任为镇原和平凉教堂的神父,接管了德、奥籍传教士的职务,由于天水教区的德籍传教士与高、曹两人同属一个修会组织——方济格加布遣会,法来善为了扩大他们修会组织在中国的传教地区,经过两国修会协商,将陇东一带让于西班牙同会的传教士,德奥籍传教士均迁往陇南各地,一九三零年七月三十一日陇东地区的天主教务从天水代牧区划出,成立平凉监牧教区,高金鉴任监牧主教,从一九二六年至一九四七年中,除抗日战争时期交通阻塞,未有外籍传教士来平外,先后从西班牙派往平凉教区的传教士六批共三十五人,其中女传教士九人,他们是高金鉴、曹治广、薛乐达、玉润良、洪理林、连成壁、桑成桢、苏我民、卫理化、祁孔有、华蔚文、江海容、路天爵、邓洪修、曾自修、吕秉直、郭景仪、段圣模、庞义安、吴道南、艾延群、陶希圣、梁奇峰、姚大舟、古升怀、费某及、田思美、高美丽、兰思德、潘修女、叶修女、黎修女、孟修女、蒙修女、梅佩德等人。从此,平凉便成为陇东天主教的活动中心,教务全部转入西班牙籍传教士之手中。成立平凉监牧区时有教徒二千六百八十四人,大小宗教活动点二十一处,其中平凉、庆阳三十里铺、镇原、泾川、华亭等五个教堂驻有外籍传教士,高金鉴为了进一步扩大天主教在陇东各地的影响,弥补因抗战交通阻塞,外籍传教士不能来华,传教人员短缺的困难,除积极从培养本地神职人员入手外,并先后于一九三四年至一九四八年从天水、山西省的汾阳、潞安、太原、陕西省的周至、西安等教区请来王远志、黄天乐、李旋谷、王维藩、刘文章、杨子严、李秉正、李毖约等中国籍神父帮助他们活动教务,截止解放前夕,除去回国和去世的外,平凉监牧区尚有外国籍传教士二十三名,其中神父、修士十八名,修女五名,他们与中国籍神职人员一起,分别就任于陇东各地教堂和附属机构;教徒增加到五千一百一十九人,平凉市有教徒三百多人;宗教活动点发展到二十七处,有平凉市的东大街、南门外、白水、月明沟。镇原县的镇原县城、三岔、屯子、平泉、太平镇、小岘子、泾川县的泾川县城、玉都、丰台、党原、庆阳县的庆阳县城、西峰、马岭、辛家河、赵家岔、三十里铺、崇家河、灵台县的郭家庄、郝家山、华亭县的华亭、泾川华池县的柳树河、宁县的早胜及静宁县城都有天主教活动点。其中在平凉市东大街、南门外、白水镇、华亭县城、泾川县城、玉都镇、镇原县城、西峰镇、平泉镇、庆阳县城、三十里铺、早胜、静宁等十四处驻有中外籍神职人员。
      一九四六年罗马教廷宣布将中国各教区升为圣统制的主教区,原来的代牧主教一律提为正式主教,监牧主教视其发展情况而有改变,因高金鉴在陇东发展天主教教务、培养中国籍神职人员等方面成绩显著,平凉监牧区被罗马教廷于一九五零年七月跃升为圣统制之教区,高金鉴当选为教区首任主教。一九五零年十月一日在上海由黎培理祝圣。
      三、 天主教平凉教区附属机构
      修道院:为了使天主教在中国土地上深深扎下根,外国籍传教士都十分重视培养中国籍的神职人员,早在比利时传教士在陇东活动教务长时,就着手在教徒中培养教育神职人员,曾在庆阳县三十里铺,马岭一带挑选择青少年教徒,送往陕西高陵修道院深造。甘、陕天主教教务分开之后,于一九二四年开始,德、奥籍传教士又选送青少年教徒到天水教区若瑟公学,学习拉丁语和教义。为培养本地神职人员作准备,除李表蕾坚持学习到底于一九四零年毕业晋升神父外,其余均未修成神职。一九三零年西班牙传教士接管了陇东的天主教教务之后,一方面继续向天水修道院选送青少年借读,另一方面,利用陕甘一九二九年的灾荒,在教徒、灾民中挑选招收少年儿童,安置在平凉、泾川、庆阳等地教堂,进行文化和宗教知识训练,对发现天资聪慧的作为预修院生集中在西峰天主堂,于一九三一年成立露德圣母小学校进行培养。由于经费拮据,加之天水修道院一度停办,外地借读发生困难,高金鉴便积极筹备于一九三五年八月在平凉成立“露德圣母小修道院”。从开封叫回寄读的学生,又从西峰的预修院(即露圣母小学)挑选了一批学生进行培养。从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五三年,先后在平凉露德圣母修道院学习的修道生有一百三十多人,从一九四零年起向兰州大修道院选送十七人,有十四人晋升为神父,他们是:一九四七年毕业的有马骥、方准绳、王有;一九四八年毕业的有候鼎、张尚仁、张安德;一九四九年毕业的有柳建爵、卢充伯;一九五零年毕业的有强若石、路文耀、强佑弱、张应时;一九五一年毕业的有张依仁;一九五六年毕业的有路多默;从一九三五年开始至一九五三年平凉露德圣母院停办,先后担任修道院院长的有西班牙籍传教士华蔚文、邓鸿修、郭景仪、桑成祯及马骥。在修道院讲过课的有西班牙人曹治广、庞义安、祁孔有等人,中国人有王远志、何怀仁、崔子动、王国静、柳建爵、强佑弱等。
      同时,还先后从晓星女子小学选拔女生到西安玫瑰中学,兰州“圣家会”去培养本地修女八名,她们是李冰如、刘芝英、余志强、李初荷、周碧云、周罗撒、韩德兰、祁修女等。
一九四七年起,高金鉴为了进一步扩大天主教的影响,计划从妇女儿童抓起,先后从天水、扶风、西安、山西、青海等教区请来传教的守贞姑娘邱文义、渠华函、卢文秀、何树德、宛冰清、洪玉洁、宗自贞、王书琴等人。安置在玉都、华亭、白水、三十铺、泾川、镇原等教堂,与驻在平凉、西峰的圣家会修女配合,在陇东各地妇女儿童中讲经传教,由于解放后外籍传教士被驱逐,这一计划未能完全实施。
     公教诊疗所:外籍传教士为了更广泛地接触群众,扩大宗教影响,把办诊疗所,开办医院做为传教的主要手段之一。一九二九年十月,平凉监牧成立之初,即在平凉城区南门巷(现南门巷小学院内)始建公教诊疗所,由西班牙修女经营,一九三二年高金鉴以每月二百银元的高价从上海聘请震旦大学医学博士梅厚传来平凉任诊所主治大夫,后因设备简陋而离去。一九三三年诊所迁至东大街天主教堂东侧。规模渐次扩大,成为平凉最大的西医机构,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时改为西医联诊所,所合并成立为市人民医院,此外,平凉教区还在平凉、白水、西峰、平泉、镇原、泾川、静宁、华亭教堂设有公教诊疗所西班牙籍传教士桑成祯、祁孔有、吕秉直、吴道南、陶希圣、姚大舟及中外一部分修女和教徒充当医护人员。公教诊疗所的开设,对解决教会的经费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兴办慈善事业,设立安老残废院和育婴院。
      教会学校:一九二九年平凉监牧教区成立之初,即在平凉城内南后街和南门巷先后创办“晓星女子完小”和“方济男子完小”两所教育会学校,规模和当地小学相仿,经费由教会支付。除进行一般文化课学习外,还对学生讲授经言教理,灌输宗教知识。一九四九年后季,两校合并为“芬星小学”。一九五二年五月二十一日由人民政府接管毕业于晓星、芳星两校的学生有五百多名,卫理化、何怀仁、王志远、王维藩、王廷诰、候鼎等人先后任过两校的校长,此外天主教平凉教还在泾川、玉都镇、镇原、西峰镇、庆阳三十铺均设有初级小学,规模不等。
      公青季刊:一九四四年在本市天主堂成立平凉天主教《公青季刊》社。编辑发行公青季刊。该刊的宗旨为“宣传教理,报到教务动态,联络青年感情,团结教友精神”。稿源由各教堂的神职人员和信众撰写投稿,平凉精益书店石印,有价发行,一九四九年停办,前后出版过四卷十多期,同时,平凉教区还曾出版过“西文季刊”和“西文通迅”。
      明达文化服务社:天主教平凉监牧区为了更广泛的影响社会各阶层,于一九四七年八月在本市天主教圣家会前院(现地区秦剧团临街之门面)成立明达文化服务社。由刘文章负责,购置国内外教会出版的各种书籍和报张杂志,供人们自由阅览,一九五二年停办。
      公教进行会:一九三五年在本市天主教堂内成立公教进行会,该组织宗旨主要是促进会员研究学习教义知识,利用教徒群众的社会关系,接触影响非教徒群众,公教进行会于一九四七年八月,在平凉天主堂集中陇东各堂口的中坚教徒举行过较大规模,“避静会”,听讲教义,诵读经典,反醒过去,平凉公教进行会还曾组织过生产性组织,办过砖瓦厂,经过商,公教进行会会长由何怀仁、蒋居敬担任,指导司铎先后由王远志、洪理林、高金鉴担任。
      中小青年会:一九四六年在本市天主教堂成立中小青年会,该组织主要对在平凉上中、小学的教徒子女,每周集中进行必要的经言教理知识教育,指导司铎候鼎。
      四、 天主教平凉教区的主要历史人物:
     高金鉴:西班牙国巴斯卡省阿尔达巴村人,生于一八九二年十月四日一九零九年七月二十五日加入加布遣小兄弟会,一九一零年七月二十五日发初愿,一九一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发终身愿,一九一九年四月十九日晋铎,一九二六年被方济各会省长会派来中国传教,同年十月抵达上海,翌年元月抵甘肃天水,经短期训练,被天水教区主教法来善委任为镇原堂司铎。一九二九年任平凉监牧区代主教,一九三零年四月二十九日任平凉监牧主教,一九五零年七月任平凉教首任主教,一九五零年十月一日在上海由黎培理祝圣,一九五三年七月十九日被我国驱逐出境。
      马骥:领洗名斐理伯,陕西省扶风县人,生于一九一九年十月七日,一九三二年入西峰露德圣母小学读书,一九三四年在河南开封修道院修道,一九三五年八月入平凉露德圣母修院修道,一九四零年入兰州大修道院攻读,一九四七年六月二十九日晋铎,一九四七年七月任教于平凉露德圣母修道院,一九四九年任白水天主堂司铎,一九五零年任平凉露德圣母修道院院长,一九五一年五月任天主教平凉教区代理主教,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五日祝圣为平凉教区主教,任平凉市天主教爱国会主任,甘肃省天主教爱国会常委,甘肃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甘肃省政协四、五届委员,平凉市政协二、三、;四、五、六届常委。
      五、 独立自主自办教会
一九五一年年底,中国天主教界的广大信教群众和神职人员,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平凉教区的信徒群众和中国籍的神职人员也和全国一样,于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成立平凉天主教三自革新促进筹备委员会,李青蕾任主任,清除了教会的殖民主义及其影响,摆脱了外国的控制,平凉天主教的一切教务和教产由中国籍的神职人员和信徒群众接管,一九五三年八月二十四日成立了“平凉天主教友爱国会”,黄志坚任主任,一九五三年七月十九日我国政府驱逐了高金鉴等全部外籍传教士,从此,开始走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
解放后,天主教和其它宗教一样,受到宪法的保护,群众的信仰受到尊重,广大信教群众和神职人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了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由于“左”的路线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天主教也和其它宗教一样,沦为重灾区,宗教人士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宗教活动场所被关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认真清理了在宗教工作方面的“左”的思想影响,实事求是的进行了大量拨乱反正工作,平反和纠正了天主教内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调整和改善了党和政府同宗教界朋友的关系,一九八二年十二月恢复开放了平凉天主教堂,尊重和保障了宗教职业者和广大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使之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市境内现有教徒一百人左右,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四日,恢复成立了“平凉市天主教爱国会”,爱国会由马骥、候鼎、柳呈祥、杨际春、曲华韩等五人组成,马骥任主任,候鼎任副主任,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五日马骥祝圣为天主教平凉教区主教,揭开了平凉市天主教教史上的新篇章,后又选送三名修道生到西安神学院深造,一九八八年八月十四日,李彬、金石修成并祝圣为神父。

      简评:本文于1988年由魏微根据手头有限的成文资料及马骥主教等一些老人的口述记忆整理而成,刊载于198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平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 编辑委员会 编辑的《平凉文史资料》——地方文史  第一辑,文章署名:马骥
需要注意的是,该文中有些人物、事件、及具体时间和2010年台湾光启文化出版的《平凉岁月》一书略有出入,有待进一步考证。
      比如:《平凉岁月》一书,是根据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纳瓦拉(Navarre)嘉布遣会会院档案室中保存的有关解放前平凉教区的资料整理而成,可信程度相当高,该书中记述当年西班牙嘉布遣会六次派遣27位传教士和两次派遣11位嘉布遣会修女,共38人,而本文中说共35人。再如:关于高金鉴被提名任命为宗座监牧的具体日期也相差几天,《平凉岁月》中为1930年5月2号。
      还需要注意一点,本文整理之时,文革虽已过去好些年,但所谓的改革开放尚未全面深化,人的思维观念亦比较保守,再加上“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之心理,文中有些地方难免无病呻吟的官腔,特别是后面几段文字。
      话说回来,对于位处大西北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教区而言,她的生长发展历史也许没有太多人的注意,人们提到时常常只是三言两语泛泛而谈,而本文能比较详实的整理记录其发展历史,确属难能可贵,很有参考价值。
      附:1935年高金鉴主教有关平凉教区历史报告
     Brief history of the mission
     There exist until now, no document nor any tradition, which may permit that the apparition of Catholicism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evangelical preaching, in the Apostolic Prefecture of Pingliang, could be protracted beyond the year 1887.
      
      On that year 1887, a certain missionary from Ningxia-Liang, Mongolia, when he was doing his journey to Xianfu, he found, in the territory of kingyangfu, some Christians, who came from the Province of Sichuan.

      When this was announced to the Apostolic Vicar of Gansu, Mgrs. Hamer, he sent immediately a Belgian Missionary (CICM), Fr. Moerloose, who went to Kingyang and explore that region and found a quite big group of Christians residing there.

Fr. Moerloose, CICM, found 70 or 80 Christians. And so, The Apostolic Vicar, Mgrs. Hamer, CICM, destined two Belgian missionaries to take care of those Christians and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Christian faith in that region.

      These two missionaries, on the year 1888, bought a land in the village called Sanshilipu, which means 30 Lis from the city (Kingyang); and there, soon later, they constructed the first known residence of the Catholic mission and the first Catholic church of the Apostolic Prefecture of Pingliang.

      On the year 1890, in the near village called Malin, they built a second residence and Catholic church, which do not exist now, because on the year 1915 were destroyed by the insurgent pagans living there.

      On the year 1891, in the mountains of Lingtaihsien, Mgrs. Otto, CICM, the second Apostolic Vicar of Gansu, found another group of Christians again, who had migrated from Mienhsien, Province of Shaanxi. These were the beginnings of the Catholic religion in the Apostolic Prefecture of Pingliang.

      The territory of the Apostolic Prefecture of Pingliang, until the year 1905, was part of one Apostolic Vicariate of Gansu; first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first Apostolic Vicar, Mgrs. Hamer, CICM, then under Mgrs. OTTO, also CICM.

      On the year 1905, the Apostolic Prefecture of Southern Gansu was segregated from the only one Apostolic Vicariate of Gansu, which on the year 1922 was erected into the Apostolic Vicariate of Eastern Gansu, and entrusted to the German Capuchins of the Province of Rhenano-Westfallia.

      The Apostolic Prefecture of Pingliang, from the year 1905 to the year 1922, was a part of the Apostolic Prefecture of Southern Gansu; from the year 1922 to the year 1930, Pingliang was a part of the Apostolic Vicariate of the Eastern Gansu.

      Finally, on the year 1930, Pingliang was erected into an Apostolic Prefecture, by a dcree from Rome of January 25. In the Council of Shanghai, on the year 1924, the name of Apostolic Vicariate of Eastern Gansu was changed into Apostolic Vicariate of Tsinchow (Tianshui).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36391901014nwb.html




该帖已经同步到天主教微博 耀尔道拙的微博
发表于 2013-1-30 21:29: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简评二字,
画蛇添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21: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仰自由 发表于 2013-1-30 21:29
简评二字,
画蛇添足。

谢谢提醒,仔细想想,自由言之有理,在自己博客中已经改为 提示 二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3 09:27: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耀尔道拙 发表于 2013-1-31 21:24
谢谢提醒,仔细想想,自由言之有理,在自己博客中已经改为 提示 二字!

顺口一说,
不必当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天主教学术论坛 discuz已被腾讯收购,本站已无法再保证客户信息安全,请在发表信息时三思。

GMT+8, 2024-3-28 23: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