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6|回复: 4

关于孔孟之道何以是“妇人之仁”的一个简单考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2 20: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孔孟之道何以是“妇人之仁”的一个简单考察

神的学生 LJD  2011-12-12晚


“神的学生”我认为,孔孟之道的创始人孔子、孟子都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身世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学说充其量不过是“妇人之仁”。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孔子(孔丘)三岁时,其父亲叔梁纥去世,葬于防山。其母亲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孔子抚养成人,在他十七岁时去世。孔子打听到父亲葬处,将父母合葬于防。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他受过季氏家臣阳虎的欺侮,不过也做过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仓储和畜牧。
在艰难困苦中,孔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先后“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苌弘。”(详见《孔子家语》)
关于孟子(孟轲)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孟子也是在两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另外,《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遥想当年孔、孟二位圣人为了使自己那含辛茹苦的寡妇母亲生活改善,为了使自己不再遭人白眼、出人头地(中国文化所谓的“有出息”、“做人上人”)、光宗耀祖的世俗功利主义价值追求之考虑,必然要想方设法去接近、讨好、献媚于最高世俗掌权者(在世俗人本主义逻辑中一切重要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大权都掌握在最高世俗掌权者手中),因为他们作为由寡母抚养长大的非常具有孝心的儿子,自然是心疼母亲的劳苦,自然地深深受到了女人阴柔气质之局限。
所以,他们充其量只想当“帝王师”,而不想、也不敢自立为王或揭竿而起。尽管孟子提出了废除暴君的思想主张,但仍然是出于巩固既有的帝王江山(“朕的天下”)利益之考虑,目的是以诚心劝谏帝王从善而借以提升自己的地位而已。进而,我们后人也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非常极力地强调“君为臣纲”了——一个“君为臣纲”凌驾于其他两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上,所以,儒家强调当忠孝不能两全时要首先忠君。但是,世俗之君(含君之扩大化的“党”、“国”)能够作为最高真理正义的代表或化身吗?!隆举世俗之君(含君之扩大化的“党”、“国”)的思想体系本身又能够具有多大的真理性呢?!对此,凡是心智健全的人都是不难判断的。

与孔孟两位中国圣人从小由寡妇母亲养育长大的心酸身世不同,我们看到西方思想家和宗教家大都是由健全的双亲从小养育长大,并受到许多在世人看来是“无用之学”(例如哲学形而上学、基督宗教神学)的教养、化育、熏陶。古希腊的三大哲学家都基本上是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也是因为他们的属世追求非常少且低),能够具有闲情逸致,所以他们所进行的思考、探索(甚至包括他们的读书求知)本身都在极大程度上超脱了追求世俗功名利禄的狭隘肤浅动机,也就比较少地受到世俗功利的束缚或羁绊,因而在真理性方面要好于中国的圣人们。

即使是天主的独生子耶稣基督,天父(圣父天主)也要通过圣神(圣灵)使其降生在一个父母健全的家庭之中。因为在全能圣善的天主看来,夫妻作为教会的预表,由圣母玛利亚和义人圣若瑟所结成的净配家庭最有利于耶稣基督作为完全的人的成长。等到耶稣三十岁时,就由圣神降临其内而使其开始了传布天国福音真理的使命。

发表于 2011-12-12 22: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真理,我要说的是,世上无一人能完全能知道真理是什么。最多是按自已所能达到的世俗智慧的程度去了解真理,所以每个人出于自己思想创造出来的定理和定义只能叫理论,而永远不可能叫真理,就是说人只能按自己的理论尽量的去了解,并试图使自己的理论更接近于解释真理的道理。

一看某些无知的人把某某的理论叫做真理,就想发笑,要是一个人能发明真理,那个人就和神无异了。

还有提醒所有忠心于耶稣福音的教友和信友,中国境内目前任何教会网站都受限制的,撒量的势力目前很强大,大家将就忍耐点,不必太认真的看重这些网站的出现的不良状况。

补充内容 (2011-12-13 14:09):
“撒旦”,我写成“撒量”,打字时没认真检查出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2 22: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每个社会出现的所谓的能明白大哲理的“圣贤达人”,都是为了给社会带来一定进步,但就象那句俗话说的“人无完人,岂能无错。” 所以这些“圣贤达人”的道理只要时间一久就会现出种种根本上的缺点。

孔子的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的混乱有某种积极的意义,但对于还没出现的近代的社会困难,孔子不可能先知先觉的预知到解决之道。所以现代鼓吹复兴孔子思想的人,基本上就是黔驴技穷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3 18: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panpeter 的深刻高见。在我看来,中国孔孟之道基本上就是“为虎作伥”、“帮狗吃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3 18: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panpeter 发表于 2011-12-12 22:56
其实每个社会出现的所谓的能明白大哲理的“圣贤达人”,都是为了给社会带来一定进步,但就象那句俗话说的“ ...

赞同panpeter 的深刻高见。在我看来,中国孔孟之道基本上就是“为虎作伥”、“帮狗吃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天主教学术论坛 discuz已被腾讯收购,本站已无法再保证客户信息安全,请在发表信息时三思。

GMT+8, 2024-12-22 17: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