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80|回复: 8

【原创】認識你自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8 20: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獻給我最心愛的九個學生:蔡小嫦、洪曉虹、吳霏、馬雲英、潘小娟、鐘慧玲、潘遠芳、毛瑛、張小瓊——與她們的交流促使我寫下這些文章。也獻給我的摯友諶蒙——她以禱告祝福我的寫作。
我心愛的,願你們追求美德與真理,美德必叫你們日益更美,真理必叫你們得自由。
我這個小冊子裏的每篇文章,都力求簡潔淺顯,我知道,你們痛恨長篇大論、深奧枯燥。願你們從我傳遞給你們的這些話語中有所得益,我的觀點不一定都對,也不一定都適宜於你們,如果你們懂得如何選擇和揚棄,那我就更高興了。
期盼你們的回應。
——愛你們的拉比
遠東的韋尼阿明

   
古希臘人曾提出過一個千古難題,那就是:認識你自己。若干個世代以來,無數的智者曾尋求過答案,為此,他們提出了種種學說,也影響著無數尋求智慧與美德、追求真理與永恆的人。那些尋求答案者,當他們或多或少地認識了自己,他們也就或多或少地認識了深藏在整個人類人性中的秘密、或多或少地認識了那些關於人性關懷的永恆真理,進而他們能或多或少地看透萬事看懂萬人。但也有無數的人,他們因為從來沒有想過要認識自己而陷入到一種可悲的生存狀態:他們就像沒有心智的動物一樣,僅僅生活在對物質的追求過程中;他們只能體會感官的享受,而對深層的精神世界一無所知;他們也只能為他人提供物質上的滿足,而對人類心靈的需求無能為力。
然而,即便是那些想要認識自己的人,也很難真正地,更不用說正確地、完全地認識自我。十九世紀,那位被稱為“北歐的蘇格拉底”的丹麥哲人——克爾凱廓爾(他既被看為詩人、哲學家、神學家,也被看為存在主義哲學的鼻祖、基督教新正統主義神學之父、精神分析大師)曾這樣回應希臘人的這個難題:“人靠自己根本就不能認識自己,因為人已經陷溺在罪惡之中了。”
是的,罪惡蒙蔽了我們的眼睛,使我們無法依靠著自己而認識真理的永恆與聖潔、認識人性中種種美善與邪惡、認識我們自己種種的軟弱和頑梗。這種罪惡就是一種自我中心狀態、一種對自己現狀的不自知、一種對約束自身本能的道德準則的自覺背離、一種自覺傾向於享受罪中之樂的狀態。
自我中心狀態,往往使我們高估自我乃至於自我崇拜,在與人交往中不顧他人、恣意妄為,為此,我們常常在不自覺的狀態中顯得冷漠、高傲、不通人情,進而傷害他人;也有可能,因為渴求他人以自我為中心而對自己和他人有過高的要求,進而陷入到一種完美主義,既刻薄地對待自己,也刻薄地對待他人;
對現狀的不自知,可能給我們帶來兩種後果:其一是,不知道自己欠缺什麼、不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不知道自己正處於什麼樣的境況中,這樣往往使我們顯得狂妄自大,激情萬丈然而缺乏理性,從而在突如其來的變化中慘遭失敗;其二是,不知道自己的長處、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對他人的意義、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將怎樣去影響環境,這樣往往使我們過分低估自己、不合理地否定自己,從而陷入一種壓抑、怨恨並充滿苦毒的狀態。
對準則的背離,就讓我們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或者,即便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也由於我們的惰性而選擇了不做;
對罪惡的享受,就讓我們不知道自己不應該做什麼,或者,即便知道自己不該做什麼也由於我們在精神或物質方面的貪欲而主動去做。
既然我們無法突破自己的局限,當我們要認識自己進而認識整個人類的時候,我們必須在一個高於人本身的價值觀和衡量標準中去認識自己、認識人性。這種價值觀是基立於對人罪性的批判對人的終極關懷的基礎上的。對罪性的批判讓我們知道自己乃至一切人的不足,對人的終極關懷讓我們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以及我們必然面臨的最終歸屬。並且這一終極關懷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存在的意義不僅僅存在于我們作為物質而存在的時空、我們的價值不在於我們的肉體和肉體所具有的一切自然的、社會的屬性。於是我們懂得合宜地看待一切事,懂得積極地對待一切人。
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曾說,所謂智慧就是從永恆的角度去看待萬事的能力。看人亦當如此。
你們要認識你們自己。不但認識自己,更要認識整個人類——從人性的角度,從人存在的永恆意義和尊貴價值的角度去認識。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20: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論自知
若要做到自信,首先便要自知。這自知是對自己合宜的評估——即既知道自己有什麼優勢,也知道自己有什麼欠缺。如此,才不會過高地要求自己,從而力不從心;也不會過低地看待自己,從而妄自菲薄。
論到一個人的優勢,除了天生賦予的外在條件,屬於一個人內在的優勢不外乎三種:一是能力優勢,二是性格優勢,三是觀念優勢。而人真正的欠缺,也就是與這三方面有關。
什么是能力优势呢?联系到我们的工作,那就是办事的经验和技巧。如何处理文字,操作计算机,接待客户,协调与上下级的关系,这些都属于能力。要提高能力的优势,只需要主动学习,善于感悟。经验和技巧是积累和锻炼出来的。哪怕今天能力不足,只要积极的行动与进取心合一,时间将弥补一切
性格優勢是什麼呢?所謂性格,是表現在我們行為舉止中的對現實和周圍人事物的態度。性格的形成是長期的,但也並非不可改變的。若是一個人有著怡人的性格:內心溫柔、與人無傷,也懂得在主動的行為中關心他人——那麼這樣的性格無疑會使他人都願意親近她,接納她。生活總會磨練我們,如果挫折讓我們學會了堅韌、具備了廣闊的心胸,使我們在溫柔的品性中有著剛強、在細膩的心思中有著寬容,那麼,這就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優雅了。
而觀念,那是我們的價值判斷、我們的衡量標準、我們的行動準則,以及我們對事物本質的某種認知。很多時候,觀念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方式,很有可能,正是我們的觀念成為了我們的動力,當然,也有很多時候,我們的觀念對我們的行為進行著有益或無益的阻止。
譬如,如果我們的觀念告訴我們“目的證明手段的正確”,很有可能我們就會為了一個自認為是正確的目的而使用任何手段。如果我們的觀念認為“手段的正確勝於目的的正確”,我們也就(至少在思想上)懂得慎行。——這就是某種價值判斷和衡量標準,這種衡量標準決定了我們的行動。
那麼,觀念如何成為我們的動力呢?
于我,作為基督徒,我把工作看為 神賦予我的天職, 神要我借著工作來祝福我身邊的人,並借著我的工作來榮耀祂,如此,我就會給予自己最嚴格的標準——因為 神在監督著我;也會感到無盡的信心——因為 神在祝福我(借著順境和逆境)。不僅把工作看做安身立命的手段,而且把它看為 神賦予我的神聖使命,這就是我的一種觀念。為此,我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僅僅是為人而作,更是為 神而做,這樣,一切的挫折又算得了什麼呢?——那是 神給予我的考驗;外在的約束又算得了什麼呢?——我內心的準則早已經超越了它。
一個人的觀念決定了他工作的態度,也決定著他的敬業精神。你為什麼而工作呢?你要怎樣工作呢?你的答案就表明了你在職業方面的觀念。於你,你的動力是什麼?你給自己的標準又是什麼?如果你的觀念比別人的觀念更具備優勢,那你就永遠不會居於人下,也永遠不會因為挫折而感到傷心。
觀念可以從學習中、從反思中獲得,也可以通過聆聽他人的話語、觀察他人的人生而獲得;而比它更高一個層次的“信念”,是從信仰或對理想的追求中獲得的。
當我們知道了自己的優勢,那就達到自信的第一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20: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論敏感
在我們的內心,都有那麼一處特別柔軟或者特別脆弱的地方,那是我們心靈的禁地。無論我們的外表多麼堅強,無論我們的意志多麼堅定,無論我們表現出多麼的冷傲抑或是多麼的剛硬,這一禁地始終都在我們裏面。我們把它叫做“敏感”。
古時阿拉伯的詩人論到我們那一處禁地,曾這樣說:“陣陣微風弄傷了她的臉頰,綢緞的輕撫擦破了她的指尖。我們的心都是敏感的,有如一個未經世事的少女,她很容易受到傷害——無論是輕視、冷漠,還是粗暴。然而,正是在不斷地受傷中,我們成長起來,不再為一些無謂的小事而煩惱。過度的敏感是無益的,它會使我們在自尋煩惱中深感痛苦,也會因此而對他人有過高的要求,但我們應該知道,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體會到我們那不為人知的禁地,我們也都因為自我中心而達不到他人的期望。所以,當我們感到別人似乎對自己冷淡或是尖銳的時候,多一些寬容和體諒吧,如此,我們才不會因為我們的敏感而進一步傷害自己或是給他人帶去傷害。
也有一些人,他們的心因為累累的傷痕而變得麻木不仁,或者,用冷傲和剛硬給自己的心披上了一道盔甲。他們固然難以受傷,固然可以承受許多的打擊,然而他們往往因為自己的麻木而顯得冷漠,也常常因為自己的冷硬而不能理解他人的脆弱。所以,他們的麻木使得他們很難在生活中體會到人性的美好,他們的冷硬也使得他們在與人交往中難以傳遞人情的溫暖。
讓我們保留一些敏感吧,雖然我們需要一個堅毅的靈魂。這敏感能讓我們在他人的一顰一笑中體會到並尊重他們的感受,我們也因此而變得日益溫良。一個與人無傷的魂靈,必然有一顆溫柔而敏感的心。“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只是不要把我們這樣的敏感變成了一種做作或交際的手段。這敏感也能讓我們在春花秋月四時變化中感悟到大自然的美麗乃至生命的韻律,從而超越世俗生活對我們心靈的羈絆。而我們更需要對自己內在的罪性有一種敏感,這敏感讓我們知道自己的不足和醜惡,因此我們能懂得謙卑和懺悔,在務實的行為中不斷改善自己;這一敏感也讓我們知道自己實在是以自我為中心而常常忽略了他人的感受並渴求著短暫且最終會失去的虛浮的快樂而忽略了生命中那些更應該追求的品質。當我們能夠體會到他人的敏感,體會到我們永恆的需求,我們方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成為他人的祝福、使自己在與真理合一的過程中日益更美。為自己的罪惡而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必得蒙 神的安慰。
對美好事物的敏感,對他人的敏感的敏感,都是必要的,然而過猶不及,在這兩方面過度的敏感或者使我們成為徹頭徹尾的瘋子,或者在刻意討好他人的過程中喪失自己的個性和尊嚴。
我們沒有必要過於敏感。不要為我們的遭遇過於敏感,也不要為他人對待我們的方式而過於敏感。一顆勇敢的心固然也會受傷,但不為自己的遭遇而受傷,一顆溫柔的心固然也會憂愁,但恰恰是它的溫柔使它能承載許多的重負。一個過於敏感的人,往往表現出一種神經質般的小氣和對他人的苛刻,當他的敏感成為別人的重負時,他也就教會了別人以適合他心理期待的方式來對待他。對自己的罪惡的敏感也是如此,如果我們過分地指責自己,只怕是會喪失了自愛,也喪失了生活中的希望和生命中永恆的盼望。即便我們敏感到了一個程度,為自己的罪惡而無限傷痛,我們也不應該忘記, 神的愛是溫柔的,祂能以屬天的力量把我們從罪惡的泥淖中超拔出來。
我是一個男人,一個崇尚鐵血精神的男人。但在我裏面,那堅毅的外表下,我的心也有如一隻小小的蝸牛一般敏感。所以,我心愛的,我能憂傷著你們的憂傷,也能喜樂著你們的喜樂;所以,我能在一雙靈動的眼睛裏看到一顆心的哀愁,也能在一句戲謔的話語中體會到一個靈魂的乾涸;所以,我也會因為一首悲戚的樂曲而眼淚漣漣,我也會為某人的一個眼神、一句話語而神魂顛倒或者自尋煩惱。我想,基督也是敏感的,祂深深地能體會到那些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內心的傷痛,所以祂的話語能成為我們的安慰並叫我們能用祂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祂的接納使我們能夠坦然無懼地向祂傾心吐意。只是,因為祂深深地愛著,祂並不敏感于世人對祂的背棄與傷害,相反,祂以無限的受傷來贏得我們
我心愛的,下一次,當你恣意於自我感受的時候,別忘了你身邊的人也是敏感的;當你為自己而流淚的時候,別忘了,我願與你一同流淚;當你為自己的苦難而痛苦的時候,別忘了,基督與我們同行苦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21: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論偏見
我聽說,在美國的一間大教堂有兩個門,只有自認為沒有偏見的人才能從右邊的門進去,然而這個門從來沒有被打開過。我們都是有偏見的人。
所謂偏見,就是因為別人與自己的某種不同而把別人看作是缺少價值的。這種不同也許是自己所從屬的族群或出生的地域,也許是經濟地位或身體狀況,也許是政治思想和宗教信仰。在人類一切的惡習中,偏見是最可恥也是最可笑的。它讓人無緣無故地輕視他人、貶損和自己一樣平等的、尊貴的人。我心愛的弟子们,在你們當中,有客家人,有潮汕人,也有外省人,你們當中可有誰因為自己的出身地和族群而認為他人生來就不如你?你們當中是否也有人因為這個原因而被別人排斥和歧視?我們都知道遭遇偏見是難受的事情,那麼我們本身就不應該對他人存有偏見
偏見往往產生於頑固、愚昧和毫無理由的優越感。有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對一個群體的固有觀念而對這個群體中的個體產生一種無緣無故的藐視和排斥。偏見發展到一種程度就是仇恨。這種仇恨所針對的对象,往往是一整個群體,而它所傷害的對象常常是這個群體中最無辜、最容易受傷的人。
偏見也來源於我們的愚昧。當我們滿足于一種不自由的狀態或一種卑下的狀態並洋洋自得時,那些掙脫了奴役的心靈、那些明顯高尚於我們的靈魂,也就成了我們厭惡的對象:我們常常認為他們是不道德的、自以為是的、引發事端的。幸而,愚昧不是我們的永恆狀態,當智慧之眼把真理的光芒傾灑在我們內心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能盡可能地摒棄偏見:因為一個人越是能透過真理去看人,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也就越小:我們都是平等的——我們都既有著尊貴的價值又有著不可避免的人性的醜惡。
當我們懷著偏見去看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僅僅因為我們的某種自然狀態或者社會狀態,我們就覺得別人不如我們,如此,我們表現出一種可惡的傲慢。然而,往往是那些最沒有底氣、最自卑的人才會借著貶低他人來提高自己——然而僅僅是在自己的想像中。這也就是為什麼雖然人人都有偏見,但最有偏見的通常卻是那些最不應該有偏見的人,所以,許多貴族人物倒是最懂得平等和謙卑,而一些本來就備受歧視的人,還要拼命地歧視在他們看來更為下等的人。
人人被造平等。沒有誰生來就應該被人歧視的,因為我們每一個都是照著 神的形象所創造的人;而我們也沒有誰有輕視他人的理由,因為在 神的眼裏,我們都是一樣的罪人。沒有誰可以因為道德和信仰的緣故去輕看任何一個人,更遑論血統、財富和地位。而在一切的偏見中,最噁心的偏見則是宗教與教派之間的偏見:它假借信仰的名義自以為是地藐視另一群人。但一個真正的宗教本身,卻是要消除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和種族文化所造成的隔閡。
偏見的可笑在於,當一個人被偏見迷住雙眼時,他也是在藐視自己——這樣的人怎麼會不成為笑柄呢:“我最討厭兩種人,一種是種族主義者,一種是劣等民族,一種是不會數數的人。”但是,正如無知和心胸狹窄是無法靠著批評和諷刺來改變的,我們也不可能靠著批判偏見而改變偏見,我們只能用自己卓越的表現讓那些心懷偏見的人無奈地眼紅——這是當我們遭遇偏見時最佳的策略(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而我們自己的偏見要靠著反省和樹立一種與之相反的品質的緩慢發展才能慢慢動搖它。
我想,假如我走到那座教堂門口,當我選擇推開右邊那扇門的時候,我就已經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偏見,我實際上是想說:“主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有偏見、歧視人、仇恨人,也不像從左邊進去的那些人。”這就好比耶穌所說的那個自以為是的法利賽人,在自言自語禱告時抬高自己,貶損他人。我們都不能忘記,基督是這樣說的:凡自高的,必降為卑。
我知道世界上只有一個人是不帶偏見的,而他卻被一群有偏見的人釘在了十字架上。然而,他正是以他的受難來清除我們一切的——包括偏見和仇恨在內的——罪惡。他為我們受難,並不因為我們的醜惡而拒絕我們,他接納我們當中的任何一個,無論我們本身在人看來有多麼美好或是醜陋,尊貴或是卑微,高尚或是卑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21: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論恐懼

在我們的內心都有著恐懼。恐懼是一種焦慮的,害怕的情緒,它由保護自我的想法而產生。我們之所以會產生恐懼,是因為我們自認為不夠強大、不夠安全,也是因為對自己乃至自己所信仰、所依靠的對象缺乏信心。
恐懼有兩種:必要而有益的恐懼,無謂而有害的恐懼。前者是一種自我保護,它讓我們能夠自覺避開於我們有害的境況,譬如水,火,電,毒;而後者——它被稱為“真正的恐懼”——那完全是我們因為自己不合理的觀念和態度引發的,我們很難從它對我們的影響中找到有益的成分。
我們都在恐懼些什麼呢?無非就是關於物質生活、情感生活、精神世界以及自我認同的恐懼。當然,在這四大恐懼之外,還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僅僅是恐懼的情緒本身。
恐懼會帶給我們一種消極的情緒,使我們不敢、不願去面對一些人、去做一些事。恐懼甚至也會把我們最不願意接受的事物帶給我們——所以有這樣的一句話:“哪壺不開提哪壺”——你越是恐懼什麼,你所恐懼的越會降臨到你頭上——因為你的一切行動都在暗示自己它將到來,這些行動最終形成了一種模式,而這種模式剛好符合它產生的條件。即便它沒有發生,你也會主動地造成它,以符合自己的內心期待。
在四大恐懼中,我們恐懼的是什麼?
物質生活,我們有對貧困的恐懼;
情感生活,我們恐懼失去愛;
自我認同,我們害怕受批評、害怕疾病,害怕衰老。
精神世界,我們有對被約束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為什麼會害怕呢?
我們害怕貧窮,因為貧窮,我們無法保障自己的健康、無法保障家人生活的幸福,因為貧窮,我們的尊嚴可能被人踐踏;
我們害怕失去愛,因為孤獨是這個世界上最難以忍受的折磨;
我們害怕批評,因為被批評使我們看起來沒有達到某種要求和期望,在被批評的過程中,我們的價值也似乎被降低;
我們害怕疾病,因為疾病使我們消耗大量金錢、無法去完成許多使命,也使我們不得不給他人增添麻煩;
我們害怕衰老,因為衰老,我們不再充滿活力,美麗也會消失,也再難以取悅于我們所關愛的人;
我們害怕約束,不但害怕身體的約束,譬如失去自由;也害怕心靈的約束,譬如被迫接受一些我們根本不相信的思想;
我們害怕死亡,因為死亡使我們與這個世界上所有我們愛的人和愛我們的人分離,我們也不再能體會到大自然、社會中種種的美好。當然,我們害怕死亡,更因為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有一個聲音告訴我們,靈魂依然存在——她必須獨自去面對一個永恆的存在者。“按著定命,人人皆有一死,且死後有審判。”
我們害怕這些,一點也不奇怪,如此的種種恐懼,人人都有。然而,以上的這些恐懼,對我們有益處嗎?也許有——如果我們把恐懼轉化為一種動力、一種追求。但有很多的人,他們成天就生活在這種恐懼所帶來的焦慮、不安、悔恨的狀態中,直到死亡成為他的解脫。
恐懼如何成為我們的動力和追求呢?
害怕貧窮,那就把對貧困的恐懼轉變為進取的跳板。
害怕失去愛,那就積極地表達愛,讓愛不至於成為一種重負。應該知道,“愛裏沒有懼怕”,愛一個人,就不會以嫉妒的鏈條綁住對方。
害怕批評,我們就要這樣想:批評不過是態度不對的建議。——“任何不能毀滅我的東西都會讓我變得更為強壯”——批評正是這樣的東西。
害怕疾病,那就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愛惜自己。更要記住,信念是最佳的醫生——我不止一次地聽說過,由於積極的信念、良好的心態,一些重病患者奇跡般地戰勝了疾病。
害怕衰老,那麼我們更要記住,衰老的心理負擔只存在於內心。“白髮是老年的尊榮”,當那一天我們也老了,我們也擁有了更多的智慧,內心也變得更加寬厚。當我們白髮蒼蒼之時,也應當慶倖和感恩:因為有很多的人,並不能活到那樣的歲數。
害怕約束,就用心靈的自由去超越它,你心靈的力量越強大,外來的約束越難以作用於你。人的身體可能會失去自由,但心靈依然可以在天空飛翔。然而,真正的自由在於與真理的合一。“你們要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得自由。”
害怕死亡,只有兩種勝過它的可能:一是當死亡真正降臨,也就不會再有任何的害怕了;二是,如果有一種信仰能幫你克服對死亡的恐懼,那就虔信吧。
只有當我們戰勝了這些外在的恐懼,我們才有可能勝過那種無緣無故的、習慣性的恐懼。其實,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可以坦然面對的。因為,你比恐懼更強壯有力。
如果我們用一種安寧的心去接受那些我們不能改變的事,有很多令我們恐懼的事情也可以坦然接受;如果我們用有勇氣去改變我們所能改變的事,那些令我們恐懼的事也就不再值得恐懼。但願我們有智慧去分別這兩種事的差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20: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論自信

自信是一種心態,自信不是學來的,而是靠改變看待自己的態度來提升的。自信的基礎是合宜的自知,當我們知道自己的優勢與欠缺,知道自己內在的恐懼,並以一種成熟、理性的態度去對待它們,這樣才能真正地表現出一種毫無做作的自信。
合宜的自知只是自信的前提,而自信表現在言行中。要表現出自信,就要對自己的優勢進行認可和肯定,這種認可和肯定是一種積極的行動。要在行動中展現自己的優勢,一是不要在意他人的言說,只要主動地追求自己的目標,二是要讓自己成為學習者,不斷提高自己的能級和品質。
作為職業者,我們必須自信,這是職業對我們的分內要求。正因為自信,我們才適於自己的職務和職位,堪擔重任。一個人若是沒有自信,只有被淘汰的份——那是他活該,因為他自己都不認為自己合適,他的一切表現都在告訴別人,他不適於這份工作。
但自信者絕非如此,他們勝任工作,進步得很快,因為他們力爭上游,總是給自己機會鍛煉自己,展示自己最優秀的一面。自信會促使我們的能力提高,而能力提高的同時也提升自信,二者相輔相成。
自信者也不怕失敗、敢於承擔,所以他們能接受批評,不把別人對他們的批評看為對自己人格的否定,他們有很強的承受能力,所以,他們在哪里跌倒就有能力在哪里爬起來,至於不自信的人,他們只能在跌倒的地方躺著裝死。
因為他們承認自己的品質和能力,所以,他們敢於接受各種挑戰和任務。也就是說,一個自信的人會主動要求任務也敢要求更高的回報,而且這樣的人是言必行,行必果——能力是他的資本,信心是他的保障。因此,要想做到自信,就必須在鍛煉中、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當你想表現出你的自信時,你的資本就作用於你的表情,言談,舉止。你若是表現得像一個淑女,別人就會當你是淑女,同樣地,如果你的表情自然,言談有力,舉止大方,別人也會認為你是一個自信的人。這些都是內在力量的體現。當然,外在的資本也很重要:你若是長得漂亮,自然也就多了三分自信;穿著也是如此,特別是在職場中,穿得自信比穿得好看更為合宜。這可不是什麼勢利眼的觀點,而是我們都有一種渴求用外在的包裝來標榜自己的心理,再說,世界上到處都有縫衣針一般的人:眼睛長在屁股上,只認衣冠不認人。
自信者必然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正如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一個人若是品德高尚,他當然不會患得患失、與人勾心鬥角,自然地,他也就不害怕別人知道他、瞭解他。因此,“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你的內心充滿陽光,當然就可以自信地生活在他人的目光裏。
自信者也絕不可能是一個唯唯諾諾,沒有主張、沒有思想的蠢東西。他們敢於思考,敢於提出自己的思想。所以,他們有智慧去面對上級的錯誤和顧客的無理取鬧。他們因為相信自己與任何人都有著平等的人格而不卑不亢——所以,若是要做到自信,還得要有點思想,有那麼一些足以支持自己的信念,譬如,人人被造平等這種信念。所以,有這麼一個酒店服務員,他這樣說:我們酒店經常接待世界各國的政界要人,當我在為那些權傾一時的領袖或是雍容華貴的王室成員服務的時候,從來不會感到緊張,也不可能在他們面前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相反,我總是信心百倍地去面對他們,因為我越是充滿信心,我越能夠給予最優良的服務。
自信者無論在哪里都堪稱佼佼者,至少也算是個優秀的角色,當然,因為他們有自信的資本。若是沒有資本還自信,或者他所表現出來的自信超過了他足以自信的資本所能帶來的自信,那麼,這樣的人,如果不是膽識過人就是厚顏無恥——我們常常認為這種人很討厭,因為他們所謂的自信已經成為了一種滑稽可笑的自負。這種自負不但使他們喜歡自我吹噓,還喜歡否定外物。
但自信者決不是一個討人嫌的傢伙,因為他懂得擔當責任和表現自我的差別,他也懂得在合宜的條件下毛遂自薦和不分場合誇誇其談的差別。自信者真正懂得謙卑,他們固然認為自己是不錯的,但他們更懂得看他人比自己強。真正自信的人,是無需刻意表現出自信的。
當然,如果你現在還不夠自信,刻意表現出自信是可以的,這是一種自我激勵,你甚至可以用一些口號為自己打氣:重複一千遍,自己都相信。試試看,每天對自己說些鼓舞的話、自我肯定的話。甚至你還可以在某些行為上做出一種很有精神的表現,譬如,每次吃飯的時候,都昂首挺胸——就像我一樣,把背挺得直直的。當你的話語進入內心,當你的舉止養成習慣,你就會在鏡子裏看到一個自信的自我。
自信者的自信也絕非建立在否定外物的基礎之上(許多年輕人不懂,還以為這樣才有個性),而是建立在自我肯定的基礎上。這種自我肯定是一種知行合一,即在內心認同自己,又在行動中表現自我。然而,自我肯定不過是自信的表像,真正的自信是一種自我否定。當一個人能夠自我否定的時候,也就用不著再跟他談自信了。正如偉大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蘭修女所說:“我無能為力,主才是一切”——當一個人不再相信有限的自我進而與無限的 神合一,他又有什麼必要自信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3 01: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直接链接一下就行了,免得复制多费劲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13: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花雨清风 发表于 2011-9-13 01:00
好文章,直接链接一下就行了,免得复制多费劲啊!

在洒家的博客,您自己去看,更不费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1 15: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論優雅

什麼是優雅?也許我們馬上想到的就是良好的教養和合乎禮儀的言行舉止。
是的,穿著大方美觀,用語典雅動聽,妝扮濃淡相宜,吃喝安靜無聲,坐姿優美怡人……所有這些能帶給人美感的言談舉止都是優雅的體現,但僅僅是表面的體現。只要經過培訓,刻意地表現,人人都能裝出優雅的外表。但是,優雅的本質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氣質。它不是靠著練習而得來的,而是在長期被文化和教養的浸淫當中培養出來的。
在西方的好幾種語言當中,“優雅”和“神恩”有著同樣的詞根。在我的感覺裏,一個真正優雅的女人,承載著一種恩典,而她也能在不經意的舉手投足間,在不加修飾的言辭間傳遞著這樣的恩典。
恩典帶來的氣質,是一種仁愛與寬厚,也是一種從容與一塵不染。你的言語也許是質樸的,但卻能給予人安慰;你的外表也許是樸素的,但是當一個人在你的身旁,他就可以忘卻許多的煩惱。
如果你的內心有著一種神聖的準則,你也就會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中保持一種經久不變的品質;
如果你的內心有著一種高貴的品位,那又怎麼會許可在你如紅酒般醇美的生活中摻雜如汽水般低劣的曖昧行為呢?
如果你的內心有所敬畏,很自然的,你也就懂得遵守規則——從看得到的交通規則到看不到的商業規則;
如果你的內心有著仁愛,你所表現出來的便是一種對他人的接納和關懷,於是你的眼神,你的言語,你的一舉一動都成為他人的祝福;
如果你的內心有著喜樂,你所流露出來的總能讓他人感到舒心,甚至會成為對他人的鼓舞,
如果你的內心是安寧的,也就不會對一些不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一驚一乍;
如果你的內心是寬厚的,也就不會對一些不應該困擾你的事情而糾纏不清;
如果你的內心是清潔的,在你身邊也就沒有那麼多惡俗的事情值得你津津有味地品味;
如果你的內心是從容的,那麼,即便是面臨著苦難與挫折,你也依然能滿懷盼望和信心地去應對一切的打擊。
當然,你的內心還應該有更多的品質,譬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些品質是恩典的結果。
路易十六的妻子,安托瓦內王后,一位優雅的女人。當她被送上斷頭臺的時候,不小心踩了劊子手的腳,而她對他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請您原諒。
無論在任何時候,給予他人一種恩典,這才是真正的優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天主教学术论坛 discuz已被腾讯收购,本站已无法再保证客户信息安全,请在发表信息时三思。

GMT+8, 2025-1-22 08: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