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79|回复: 40

【周北辰】儒教须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6 21: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简介:周北辰,名亚林,字北辰,西历一九六五生,祖籍贵州遵义。一九八七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一九九〇年至一九九八年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一九九六年起,师从当代大儒蒋庆先生,并随蒋先生创办阳明精舍。二〇〇〇年辞去大学教职,投身儒家文化复兴事业,并在各地传道讲学。现任职务:曲阜儒家文化联合会会长、深圳孔圣堂堂主。治学方向:公羊学、政治儒学、宗教儒学、儒商文化学、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及中国国情研究。

  主要著作:专著《儒教要义》、《走出意识形态的困境》、《儒教知识问答》。论文《中华文明的突围之路》、《论儒家社会主义》、《论夷夏之辩》、《论义利之辩》、《国民教育危机及其对治之道》、《儒家的贫富观》、《儒教现代改制的构想》、《儒教的二次突变与新儒教的使命》。

       http://www.rujiazg.com/detail.asp?nid=1331

目录

前言

1)什么是儒教?“儒”字有什么含义?

2)“儒教”与“儒家”有什么区别?

3)儒教是谁创立的?

4)儒教的经典是什么?

5)儒教是不是宗教?

6)儒教信仰哪些神灵?

7)儒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8)什么是天道与天命?

9)善恶有没有报应?如果有是怎样报应的?

10)儒教有“彼岸世界”吗?

11)儒教是怎么看待“生死”问题的?

12)人能够获得永生吗?

13)儒教的宗教场所称作什么?

14)“上帝”是儒教的神还是基督教的神?

15)儒教有哪些宗教礼仪?

16)儒教的“礼乐”是指什么?

17)儒教有哪些道德条目?

18)儒教的理想人格是什么?

19)什么是儒教的“六艺”?

20)儒教有没有神职人员?

21)传统中国为什么要立“天地君亲师”牌位?

22)中国人为什么崇拜祖先?

23)孔子为什么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24)孔子是神吗?

25)孔子有哪些著名弟子?

26)什么是“三纲”?

27)什么是“五常”?

28)什么是“四端”、“三达德”?

29)什么是“三不朽”?

30)什么是“天子”?普通百姓能不能祭天?

31)什么是“孝道”?儒教为什么推崇“孝道”?

32)儒教为什么讲“尊卑贵贱”?

33)儒教信徒应该怎样对待“欲望”?

34)儒教信徒应该怎样对待物质利益?

35)什么是儒商?

36)信仰儒教为什么不用“出家”?

37)怎样才能成为儒教信徒?

38)儒教的圣地在哪里?


附录    目前海外儒教(孔教)组织简介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言

儒教,对中国人而言,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古已有之;说陌生,是因为儒教退出中国人的生活已经百年。其间,又多有误解。

儒教是中华文明的质核,也是中华文明的载体。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人们又开始关注儒教。在这种关注中,许多人难免疑问重重。究竟什么是儒教?儒教是不是宗教?儒教信仰什么?有什么教义?等等。这本小冊子汇集了有关儒教的数十个重要问题,并依据儒教经典义理及相关知识,给予了深入浅出的解答。

但愿有心之人,能从此开始认识儒教,了解儒教,走向儒教。


周北辰

孔元二五五九年夏 于深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1)什么是儒教?“儒”字有什么含义?

儒教是中国的民族宗教,是中华民族的主导性信仰体系,是中华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数千年来共同信仰的宗教。

儒教起始于伏羲划卦,由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董子、文中子、朱子、阳明子等先圣先王一脉相承。其中,孔子是集大成者。儒教至今已有6500年的历史。

儒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人类四大宗教。这四大宗教都是世界性的宗教,其传播范围都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自孔子以后,儒教传播到日本、韩国、越南以及东南亚各国,在东亚形成了庞大的儒教文化圈。直至今天,儒教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儒教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立的教会组织和广大的信众,并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文化传统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儒”字在甲骨文中写作“需”,其含义是,主持祭祀的人所戴的礼冠(或指祭祀前进行沐浴)。后来把戴这种礼冠主持祭祀活动人称为“儒”。在古代,“儒”集知识文化、宗教信仰及政治教化为一身,是上帝的使者,是沟通天人的媒介,是承天命在人间施行教化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瓦解,国家政权与教化衰微,儒者失去世职,散落民间,以教书相礼为生。汉代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新确立儒教的国教地位,并以儒教经典为标准,制订了官员的教育、选拨、考核、任用措施和制度。自此以后,就把读孔孟圣贤之书,经科举或朝庭选拨出仕,从事管理国家和教化天下的人称为“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2)“儒教”与“儒家”有什么区别?

从本质上说,“儒教”与“儒家”没有什么区别,儒教就是儒家,儒家文化就是儒教文化,儒家传统就是儒教传统。之所以有时把“儒教”称为“儒家”,是为了将儒教与中华文明的非主流传统或学派相区别,是在特殊的语境中为了言说的方便而使用“儒家”的称呼。

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征战,社会动乱,礼崩乐坏。为迎合乱世的需要,各种思想及学术派别纷纷出现,并互相争鸣,涌现出了法家、墨家、道家等诸子百家。与此同时,儒教圣王孔子也横空出世,在儒教“王官失守”,丧失国教地位之际,开民间私学之风,走民间道路重建儒教。

于是,后世常把儒教称为儒家,以与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相区别。不明究竟者,以为“儒家”是孔子所创立的一个学派。其实不然,儒家并不是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派”。孔子只是“重建”儒教,而并非“创建”儒教。儒教在孔子以前就已经有了近四千年的历史。

儒教六经,是孔子对以前四千年中国文化的总结。诸子百家都是从儒教六经中生发出来,即所谓“诸子源于六艺”。如果把中华文明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儒教(或儒家)就是这棵树的根系和主干,而诸子百家则是主干上发出来的枝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3)儒教是谁创立的?

儒教并不是某一个人创立的,而是无数先圣先贤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集体创造的成果。

儒教属于原生性宗教,不是创生性宗教,没有明确的创教人。其神灵系统、宗教仪式、组织形态、制度规范等等,都是在历史中自发产生并逐步完善的。其中,圣贤人物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尤其是孔子的创造最为重要。孔子是儒教的集大成者,是儒教的至圣文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4)儒教的经典是什么?

儒教的经典主要有“六经”、“四书”、及《孝经》等。“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中,《大学》、《中庸》是选自《礼记》的两篇文章,因其对儒教教义阐发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故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孝经》也系孔子所作,虽在六经之外,但也是儒教的重要经典。孔子曾有“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之说,可见《孝经》之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5)儒教是不是宗教?

可以肯定地说,儒教是宗教。儒教是中国的民族宗教,是中华民族的主导性信仰体系。儒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人类四大宗教。

在人类四大宗教中,儒教的历史最为悠远。西元前六世纪,释迦牟尼在印度半岛创立佛教时,儒教已经有了近四千年的历史,并由孔子集其大成,开出了儒教文明的宏大气象。此后五百年,才有了基督教的创教;一千多年后,才有了伊斯兰教的出现。

与其他三大宗教不同,儒教是属于原生性宗教,其他三教则属于创生性宗教。原生性宗教没有明确的创教人,是无数先圣先贤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的成果。其中,孔子的创造最为重要,孔子是集大成者。

儒教有自己的神灵系统、神人交通方式;有完善的宗教场所和设施;有自己的宗教礼仪和制度规范;有系统的经典和教义,以及独特的组织形态。数千年来,是儒教而不是别的任何宗教安顿着中国人的身心性命,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是儒教建构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6)儒教信仰哪些神灵?

儒教是多神教,不是一神教,儒教信仰的神灵不止一个,儒教有一个庞大的神灵体系。儒教神灵可分为如下几类:第一,天神。以昊天上帝为主,日月星辰诸神为辅。第二,以社稷为代表的诸物百神。山川河海,井路门灶都各有主管之神。第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圣贤神灵。第四,以黄帝为代表的民族始祖民族先王神灵。第五,百家姓氏的家族祖先神灵。第六,历史上殉国殉道的忠烈之士和节义之士也列入祀典,成为儒教神灵。

其中,昊天上帝是儒教的至上神,是宇宙万物和人间世界的创造者。圣王孔子与祖先神灵(包括民族祖先与家族祖先)是儒教的配天大神,位格仅次于昊天上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7)儒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简单地说,儒教的基本教义就是教人们学做君子,学做圣贤。学做君子,学做圣贤,就是完善自己的生命人格。在提升自己生命境界,完善道德人格的同时,积极投入到社会生活当中,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为天下百姓的利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而实现完善社会的使命。这就是《大学》所讲的“三纲领”、“八条目”的教义。

“三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的意思,是要让自己生命中的光明德性和善的本性彰显出来。“亲民”,就是要以民为亲,把天下人都视为自己的亲人,要为天下人谋福利。能做到“明明德”与“亲民”,就能实现“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这就是“至善”,是最高的善。“八条目”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内圣外王人格得以落实和实现的具体途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8)什么是天道与天命?

天道就是天意,是昊天上帝的意志。天命是昊天上帝的安排与命令。昊天上帝是宇宙万物与人间世界的创造者,昊天上帝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化生万物,创造世界和安排宇宙秩序的。万物都是承天意而生,循天命而序。所以,天道与天命就是天地万物的化生之道和养长之道,是宇宙世界的创造之道和有序运行之道,是宇宙间万世不变千古不易的根本法则。

天意本“仁”,昊天上帝的意志就是无穷无尽的“仁”。昊天上帝以仁爱之心化生万物,以仁爱之心创造世界,以仁爱之心安排宇宙秩序。“仁”就是贯通宇宙万物与人间世界的常理常道。

人是昊天上帝的杰作,也是昊天上帝特别眷顾的对象。人禀天性而生,人性就天性,人都具有上天赋予的神圣的善的本性。这就是良知,是“明德”,是光明的德性。天道、天命落实于人间世界就是“人道”,即人间世界及人类社会赖以形成和维系的根本之道。身心性命之道,纲常人伦之道,治世为政之道都统称“人道”。

天意本“仁”,天道天命发于人心,就是良知;发于人际就是“五伦”;发于政事就是仁政、德治和美好的制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9)善恶有没有报应?如果有,是怎样报应的?

善恶肯定是有报应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昊天上帝全善全德,全知全能,至大至公,罚无道而赏有德。人的善恶都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善,天知道;为恶,天也知道。为善的人,上帝报之以天赐;为恶的人,上帝报之以天罚。为善者,有德者,上帝赐其福;为恶者,害德者,上帝致其灾祸。“福善祸淫”,“善恶报应”,这是天则。昊天上帝仁爱有加,为善积德,受天恩天德,福泽延及子孙,报应于子孙;为恶败德,则天罚只及本身,不报于子孙,祸不及子孙。

善恶报应,或报于本身,或报于子孙;或报于身前,或报于身后。为善积德者,上天赐其福禄,赐其健康长寿,家庭和睦,子孙发达。为恶者,上天绝其天禄,致其灾祸,折其阳寿。这是身前的报应。

为善积德者,清气上扬,浊气下沉,死后其气散归太虚,升伸而为神,“在帝左右”,可沐天恩“再造”,重新参与宇宙大化,获得永生。为恶者,浊气上扬,死后其气散归太虚,下沉屈附而为鬼。为恶者,逆天命,背天道,弃人道,害天理,上帝怒而罚之,绝而弃之,沦为“弃魂”,不能重新参与宇宙大化,万劫不复“再造”,不能得到永生。这是昊天上帝对善恶的最大赏罚,也是善恶的最大报应。这是身后的报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10)儒教有“彼岸世界”吗?

儒教有“彼岸世界”。依儒教,宇宙世界分为“明界”与“幽界”。明界就是人的耳目可以闻见的世界,是人身前可以感知的世界,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世界;幽界则是人的耳目不能闻见的世界,儒教也称之为“太虚之境”。幽界,或曰太虚之境,是无形而实有的世界,就是儒教的“彼岸世界”。

明界是人间世界,幽界是神鬼的世界。依儒教,人之生是自幽至明,从幽界来到明界;人之死,是自明返幽,从明界返回幽界。我们来自幽界,来自太虚之境,死后“形溃返原”,返回幽界,返回太虚之境。太虚之境是昊天上帝化生万物,创造人类的源头,也是人类及万物散归之所和最终归宿。人死后,或成神,或变鬼。肉体虽亡,而灵魂不灭。所以,儒教把死亡称为“归天”。归天,就是返回太虚,返回幽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11)儒教是怎么看待“生死”问题的?

人事之大,莫过于生死。生死问题是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生死的焦虑是人生命中最大的焦虑。儒教非常重视“生死”问题,参通幽明,究明生死,是儒教的重大教义。儒教的“生死”教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首先,在儒教看来,生死只是气的聚散。太虚之气,阴阳交感,聚而有形有象,生人生物。人死,则形溃气散,返归太虚。肉身虽亡,而灵魂不灭;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生死,只是存在的形态不同,存在的空间不同。死并不意味着彻底的寂灭和消亡。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死而不灭,死而不亡。形散而气不损,神不灭,灵魂不死。生死,聚散而已,变易而已。生,则自天而降;死,则归天而去。生,自幽至明;死,自明返幽。生死往来,聚散屈伸,都是上帝的造化,皆得吾体,皆成吾性,有什么好畏惧的?所以,儒教于生死,说“幽明”,说“屈伸”,说“聚散”,而不说“生灭”,不说“有无”。

其次,在儒教看来,君子之死与小人、恶人之死是有区别的,其死后的归宿与命运是不同的。君子之死,称为“息”,小人、恶人之死称为“休”。息与休是有很大区别的。息,只是喘口气,暂时歇息,等待天命,重新参与宇宙大化。君子遵天道,循天理,为善积德,实现了生命人格的完善,所以能够“与天合德”、“与鬼神合其吉凶”,死后清气上扬,升伸为神,就能沐上帝天恩,得以再造,获得永生。而小人、恶人,背天道、害天理、丧人伦,与禽兽为伍,死后浊气上扬,下沉屈附而为鬼,上帝绝其天恩,不予再造。小人、恶人死后变鬼,不能重新参与宇宙大化,不能获得永生。

第三,在儒教看来,人道与神鬼之道是相通的,明界之道与幽界之道是相通的,都统于天道。人道是天道在人间世界的落实,神鬼之道是天道在幽界的落实。幽明相通,生死不贰。身前有什么样的道德与修为,死后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与归宿。君子成神,小人变鬼。成神就能沐上帝再造之恩获得永生,重新参与宇宙大化。变鬼就成为弃魂,上帝行天罚,不予再造。所以,要想死后获得上帝再造,获得永生,就必须于身前修身修德,完善自己的生命人格。只有“与天合德”,才能“与鬼神合吉凶”。善其生者,善其死;善其始者,善其终。

彻悟生死之道,究明生死,就能知生知死,不为生死所动。就能坦然面对死亡,视生死为本分事,摆脱畏死之心。得道归天,方能死于安乐,死于宁息,获得永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12)人能够获得永生吗?

人是能够获得永生的。所谓永生,就是指生命的永恒。

依儒教,人的生死只是气的聚散。生则气聚,成形成象;死则气散,形溃返原。死亡,对人而言,只是改变了存的形态,并非寂灭和消亡。人死气散,返归太虚,气清者升伸上扬而成神,气浊者下沉屈附而为鬼。成神者,“在帝左右”,可沐上帝天恩,得以“再造”,重新参与宇宙大化。成鬼者,被上帝所绝,沦为“弃魂”,不得重新参与宇宙大化,不能得再造。重新参与宇宙大化,沐上帝天恩得以“再造”,就是获得永生。

要获得永生,就须死后返太虚成神,成鬼则不能获得永生。而要死后成神,则必须于身前修身成德,完善自己的生命人格,成为君子与圣贤。生,有君子小人之别;死,也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死曰“息”,即暂时歇息,以俟天命再造,重新参与宇宙大化;小人之死曰“休”,即永远停息,永远停止,天恩断,天命绝,不能获上帝再造而重新参与宇宙大化。所以,君子死后成神,能获得永生;小人死后成鬼,不能获得永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13)儒教的宗教场所是什么?

宗教场所,是指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儒教的宗教场所包括天坛、宗庙、祠堂、孔庙(或称文庙)、书院,还有土地庙、海神庙、山神庙等百神庙,以及为忠烈之士、节义之士所立的专祠,这些都是儒教的庙宇,是儒教的宗教场所。其中,最重要的是祭天的天坛,祭祖的宗庙、祠堂,以及祭孔的孔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14)“上帝”是儒教的神还是基督教的神?

“上帝”是“昊天上帝”的简称,是儒教的至上神,而不是基督教的神。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来华传教,为了让中国人接受基督教,采取“儒耶融合”的传教方式。不仅身穿儒教的礼服传教,还把基督教的神GOD直接翻译为儒教的至上神“上帝”,还把自己的经典《新旧约全书》称为“圣经”,把基督教称为“圣教”。其实,“上帝”、“圣经”、“圣教”都是儒教的专用名词和概念。由此可见,基督教在中国的儒化程度是很深的。

早在几千年前,儒教经典《书经·尧典》中就有了关于“上帝”的记载:“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这是儒教经典关于“上帝”的最早记载。而此后两千多年,才有了基督教的创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15)儒教有哪些宗教礼仪?

传统儒教的宗教礼仪很多,很复杂,主要有五大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包括封禅及郊祭、社祭、庙祭等祭祀;凶礼主要指丧礼;宾礼指外交礼仪;军礼指征伐、劳军、田猎等礼仪;嘉礼包括朝会、诸候朝觐、册封以及冠礼、婚礼、乡射等礼仪。

儒教非常重视宗教礼仪,传统儒教礼仪种类繁多,程序复杂,不仅存在于宗教活动之中,还渗透到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儒教重礼,故也称“礼教”。儒教正是通过宗教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渗透而实现其教化目标的。

今天,社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结构方式都与传统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儒教传统礼仪是在古代儒教社会中因时制订的,许多规范与制度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因此,在现代社会重建儒教,就必须损益传统礼制,因应时代变化,按儒教礼制精神进行改制,制订新的现代礼仪制度和规范。这是儒教重建的重大任务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16)儒教的“礼乐”是指什么?

礼乐是礼与乐的统称。礼,源于儒教的祭祀仪式,是儒教神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方式。随着儒教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作为宗教仪式的礼,逐步演变为一种行为准则和秩序规范力量。成为天秩天序在人间世界的具体落实方式。崇礼就是崇人伦、人道;循礼,就是循天道天理。

礼的根本精神是“别异”,就是肯定人的贵贱之别与贤不肖的差异,根据人身份、地位的不同及道德人格的等差,定位各自的社会角色,制订相应的礼仪规范,使整个社会形成合符天道的人伦秩序。礼,不仅是人伦之道,也是治国之道。传统中国的政治制度也称礼法制度,礼作为一种制度具有“国法”地位。

乐,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音乐”。儒教的乐,源于儒教的宗教信仰,是一种与儒教宗教生活相关的,集歌、舞、乐三者为一体的“乐舞”。礼乐制度中的乐,被称为“雅乐”,所以“乐”对儒教而言专指雅乐。雅乐是儒教祭祀典礼、宫庭礼仪、乡射及军事大典上演秦的音乐。雅乐在艺术风格上庄重、肃穆、宁静、和谐,曲调简单,节奏缓慢,声调平和。

儒教的乐,强调的是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而不是穷极音乐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载道之音,有德之音,才称为“乐”。只要中正仁和,益于德教,利于化民,就是雅乐。

礼以别异,乐以和同;礼形于外,乐动于内。礼与乐,相辅相成。礼是外在的规范体系,乐是内在的化育力量。礼与乐共同型构了儒教的教化模式,并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消解社会“乱源”,使人间秩序和谐而稳定,使家国天下长治久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17)儒教有哪些道德条目?

儒教有着强烈的道德关怀,非常重视和推崇道德。所以,儒教是道德之教。在儒教看来,理想的人格是道德完善的人格,理想的社会是道德的社会,美好的政治是道德的政治。

儒教对道德有独特的理解,依儒教教义,“德”就是“得”,是“得天道”、“得天理”的意思。得之于“道”,所以,“德”才称为“道德”。儒教的道德有一个神圣的价值源头,那就是天道天理。天道天理就是昊天上帝的意志,天意本于“仁”,所以儒教的道德也本于“仁”。

儒教的道德条目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恕、悌、慈、温、良、恭、俭、让、诚、勇、宽、敏、惠等等。其中,“仁”是最重要的德目,其他德目都统于“仁”,都是“仁”德的具体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18)儒教的理想人格是什么?

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儒教道德教化的目标。儒教非常重视人格问题,所以儒教又是人格之教。

在儒教看来,人的品格是有等差之分的,是有贵贱之别的。人的贵贱等级划分主要是以道德人格为标准,有德者贵,无德者贱;德高者贵,德不及者贱。按照道德品格的高低,儒教把人分成若干等级,由低至高分别为:恶人、小人、常人、君子、贤人、圣人。常人以下为小人、恶人;常人以上为君子,为圣贤。

圣贤人格是儒教的理想人格,普通人难以达到。君子人格是理想型的现实人格,是常人可以成就的美好人格。使常人进德为君子,这是儒教教化的主要目标。君子积善崇德,好学上进,虔信上帝,笃信力行,自觉接受圣人教化,修身向道,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格典范。

儒教的最高人格是圣人,贤人次之。成圣成贤,是儒教修身的最高目标。圣贤也称“大人”。所谓“大人”,就是大德之人,至善之人。大人与天地合德,以万物为一体,视天下犹一家,无人我之异,无物我之别。涵融万物,吞吐宇宙。圣人,仁智合一,参通天人,无方无体,至于神化的境界,周万物而知,知无不尽,德无不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天主教学术论坛 discuz已被腾讯收购,本站已无法再保证客户信息安全,请在发表信息时三思。

GMT+8, 2024-11-21 16: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