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教研究中心---徐锦尧神父
—检视你的生命一
一样米养百人。有人一生过得轰轰烈烈,有些人却在无可奈何中生存,甚至死去。
如果你是八岁或十八岁,你或者会觉得生命是一个黎明,刚刚开始,生命悠长,而且充满阳光和希望。但假如有一天你到了八十岁或者八十八岁时,你又会如何看生命呢?回顾你所走过的路,你会后悔吗?你会认为曾经不枉此生吗? 如果有机会再走一次,你会重新再走你曾走过的人生路吗?或者,你会选择另一条路?如果你不想八十岁时有任何悔意,你现在该作什么准备呢?
圣经的感叹
圣经是一本充满人情味的书,它记载的,大半都是有关人生和生命的事情,而圣经作者本身对人生也有极深的体会。以下是他们对人生精辟体会的一些片语:
一声叹息
圣咏作者曾向天主说:“我们的日月,都在你义怒中消逝;我们的年岁,也不过像一声叹息。”(咏90:9) 任何人都会有过“叹息”的经验,它是我们在无可奈何中的呻吟。随着那一声声的叹息,我们期望能把不愉快的经历都呼出去、吐出去。事实上,那一声深沉的、急促的呼气,确也能使我们的身心松弛了一点点,也让我们的神经,不会紧张到爆裂。
但那毕竟没有解决问题。
我们的叹息,源于我们极深的经验:疾病的煎熬,环境的逼迫,经济的厄困,坎坷的遭遇;被人误会了不能解释,做了好事得不到好报;温温暖暖的家庭,忽然人人冷若冰霜,如日中天的事业,忽然危机四伏;已经尽了力量,还是再次失败,已经做到最好,老天爷还是好像要千般作弄人,不断和我作对。读书时愁不能毕业,毕业后愁找不到工作,工作了又会为升职而伤脑筋。恋爱有恋爱的烦恼,结婚有结婚的烦恼;我们为父母担忧,也为子女担忧。 即使个人没有问题,我们的社会、国家、教会,甚至整个世界还是充满了问题。一次的金融风暴,便足够令全球大部分的人都要齐齐过着紧缩的日子。 谁不曾叹息过呢?静夜深思、午夜梦回、清晨起来,我们有时都会喟然长叹。叹出我们的感伤,叹出我们的无奈。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是说,忧患的意识和人生的挫折,会使我们不断警醒,也因此使我们能生存、成长、发达;而安逸的生命,就会使我们疏忽、大意,而终致失败、死亡。 这生于忧患,不就是圣经所说的“人生像一声叹息”吗?
速于织梭
圣人约伯在经历了许多人间的苦痛后,忽然若有所悟的说:“我的日月速于织梭……我的生命无非像一口气”(约7:6-7) 人生不但像一声叹息,而且过得很快、很快。即使有人有时会度日如年,觉得时间走得比蜗牛还慢,但日子过去了,还是好像一瞬间的事。 无论你是王侯将相、或者贩夫走卒,有地位的、没有地位的,高贵的、微贱的,有学问的、目不识丁的,又无论你是政治家、科学家、医生、工程师,或者只是卖菜的、讨饭的,你的一生都要“速于织梭”,转眼就过去。 我们都是旅客,我们的世界不过是个大旅舍。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我们便是住在这世界的大旅馆中,总有一天,我们要离开的;而且,那会是很快便发生的事。 离开了这旅舍,我们往那里走呢?
云烟消散
圣咏作者说:“我的日月消散如云烟。”(咏102:4)上面的约伯也说:“他去了,好像云消雾散。。”(约7:9) 人生不但充满叹息和哀愁,不但过去得快如电光火石,而且,刹那间,会消灭得无踪无影,如云消雾散。 一百年前,没有你、我的存在,一百年后,你、我又将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的名字,将会从人间消失,我们的音容笑貌,也不会再被任何人所追忆。我们不过是投在大海里的一块小石子,虽曾溅起过一点浪花,但很快地,便会消失得无处可寻;没有人再会知道,谁在什么地方曾投下过什么东西。 我们一生所曾斤斤计较过的成、败、得、失、名、利、地位、学业、成就、荣誉,又会变成什么呢?我们曾经那么执着的爱呀、恨呀、报仇呀、囤积呀,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三国演义》开始时有一首词,最能道尽人间的兴亡和变幻,它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翁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果人生不能抓着一些永恒的东西,我们的一生岂只是“笑谈”而已,还不是白白地活了吗?
感叹的背后
其实,生命远比上述所描写的为充实而有意义。 叹息的背后也可以有欢愉;生命无论多么易逝,我们仍然可以把握着有限的时间,去为永恒而累积一些不可朽坏的东西;如果我们活得好,云消雾散后,不就是雨过天青吗? 信仰--尤其对基督的信仰--可以把你的生命完全扭转过来,你完全值得付出更多的时间,以更大的热忱和恒心,去追寻有关你自己生命的事。你的努力,一定会让你有丰富的收获!你是完全不必无可奈何地生活的! 耶稣说:“我来,是为叫他们获得生命,获得更丰富的生命。”(若10:10)他又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14:6) 耶稣启示一切真理,而且是通往永恒生命的道路,他本身就是永恒生命的泉源。你愿意更进一步去认识这位耶稣和他所启示的真理、所建立的教会吗?
取材自徐锦尧着《正视人生的信仰》 公教教研中心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