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9|回复: 1

追思已亡乃教会圣训,祭奠先祖谓华夏传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4 11: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t.Michael 于 2013-11-4 11:14 编辑

追思已亡乃教会圣训,祭奠先祖谓华夏传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4237e0102eha8.html
作者:夏景晓神父


〔网上图片〕。
炼灵圣月求慈恩,慎终追远悼亡魂
前言
  在这一年一度的追思已亡节和炼灵圣月到临之时,我们缅怀和祝祷所有踏过此尘世路的弟兄姊妹们,都能在主内永享安息。
  如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但值得安慰的现象是,在每年清明节和春节以及教会的追思已亡日和整个炼灵圣月(每年的十一月),有众多「善男信女」和「虔诚教友」扶老携幼,全家出动前往陵园墓地「祭奠」和「纪念」,甚至还出现严重堵车。这种现象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孝道──「慎终追远,悼念先祖」,仍在传承和发扬。
  追思已亡,对今天的时代和今天的我们,究竟有甚么意义呢?简而言之,其最大意义就是,在于反映人们对死和死者的态度。事实上,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每种文化往往都会形成自己对于死和死者的独特态度,正是通过这种态度建立了他们对于生命的终极价值和意义的理解;而且在这一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礼仪制度,创立文化的样式,塑造文明的精神。
  在茫茫世海芸芸众生之中,我们每个人都只是红尘的过客,犹如大海之一粟,就如常言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有很多不如意,世界也不会迎合我们,地球更不仅仅是为我们自己而转,所以不要执着于眼前物质的拥有,不要迷恋于今生的财富。在基督徒的信仰中特别强调:「永生,就是认识你唯一的真天主,以及你所派遣来的耶稣基督」(若17: 3)。再者,凡跟随基督的人,永远不会死亡。因为福音告诉我们,耶稣曾做过一个惊天动地的宣告:「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必永远不死」(若11:2526)。
  今天,我们愿与诸位一起分享和探讨以下两点:一.祭奠先祖谓华夏民族之优良道德传统。二.追思已亡乃基督教会之伟大神圣训诲。结语。
一.祭奠先祖为华夏民族之优良道德传统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不仅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每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而且,更是加强整个社会文明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取自:论语今解.学而第一》,可谓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百善孝为先」。
  「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慎,害怕和谨慎;终,结果和寿终;慎终:父母寿终时,须依丧礼,谨慎治理丧事。父母之丧,以哀戚为重。又称:「丧尽其哀。」就是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追远」者。丧葬之后,须依礼依时追念祭祀。「追远」之「远」有二义。一为父母去世已经久远,二为祖父母以至历代祖先,距今已远,皆须追祭以时,祭则必诚必敬。故孔注云:「祭尽其敬。」子子孙孙,如是追远祭祀,是为不忘本。追远,指找当初的动机和原因。正所谓凡人怕果,圣人怕因。「言君能行此慎终追远二者,民化其德,皆归厚矣。言不偷薄也。」圣贤施教,以孝为本。《孝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此章「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即是讲孝道,厚德由行孝而来。意思是: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动机和初衷,并且能想到这样做的后果。那么民风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错事。换言之,如果对于去世者的丧礼能慎重地处理举行,日久之后亦能定期举行祭礼不断追思的话,社会之风俗道德也一定可以渐渐笃厚起来的。
  我国古圣先贤在论及孝时曾强调:「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亦即:父母在世时,当尽礼奉侍;父母死后,要尽礼安葬,祭祀也要务求合乎礼节。所以,应该可知这慎终追远的对象主要应为自己的父母亲友恩人及所有先祖先宗。
  实际上,慎终追远亦属于孝的一部分。而孝属于构成仁的众德之一,爱则为众德与仁之核心意义。所以慎终追远之后,为何民德就可以归厚呢?就是因为爱。如果对于去世的亲属都能长存不灭的爱,则对于自己及仍在世者的爱应该也不会少,倘若能再掌握住爱并更进一步将之推展至各个方面,那就能接近仁了。
  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中华民族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百行孝为先」,孝是伦理道德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儒家对于死的态度是非常独特的:一方面,儒家对于人死后的存在及其世界「敬而远之」。孔子甚至在被逼问、不得不回答的情况下,也只用「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这样的措辞敷衍了事;但是另一方面,儒家却又把祭祀鬼神(死者)看得无比重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颇能代表儒家的立场。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在儒家传统主导下,一方面中国人对于死后的世界几乎没有甚么确实可靠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们却看到祭礼在中国非常普遍。
  具体说来,中国人是把死者当作了生者世界的一部分或延伸(「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中庸》),从未将二者分开;对于死者的祭祀,其主要功能也在于更好地认识「生」。具体地说,祭祀的功能包括:通过祭祀强化自己与死者的感情联结,认识自己的人生职责和使命;通过祭礼认识每个人的位置和角色,重构合理的人间秩序;通过祭悼来反省人生的终极归宿,确立新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对于死者的祭祀,同样达到了改造生者、重塑此世的效果。但是,这种效果是通过与宗教完全不同的方式表达的。
  对中国人来说,天人永隔的伤痛最刻骨铭心。在祭祀中,通过回忆死者的音容笑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思其居处,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礼记.祭义》),生者对死者的痛楚达到顶点。在深深的遗憾和叹息中,人们不得不严肃面对死者的心愿;在痛苦的回忆和哭泣中,不得不认真调整人生的座标。从此,我们对生命的含义有了新的理解:我们在死者的期待中站起,在先人的庇佑下前行。从此,我们的成功与失败、光荣与梦想,都和死去的人息息相连。
  祭祀不仅升华了我们与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也使我们对自己人生的下一步有了更明确的规划;今天我们对于死者的承诺,是要用自己的一生来兑现的;在这过程中,我们体验到精神的升华,感受到生命的沉重。因此,祭祀不仅让我们认识人生的职责和使命,还起到了理顺人群关系、塑造社会秩序的作用。
  从根本上讲,祭祀是中国人学会「成为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严威俨恪,非所以事亲也,成人之道也」(《礼记.祭义》)。通过祭祀,我们对人生多了一份理解;通过追思,我们对生命多了一份敬重。每个死者的离去,对他来说是人生的谢幕,对我们来说则是严重的警示。因为他的今天,将无可避免地成为我们的明天,我们谁也无法阻挡自己死亡的那一天。由此,我们也对人生少了一份贪恋,因为我们在有生之年对于金钱、财富、名利的所有聚集,终究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死,特别是亲人的死,让我们认识到命运的无常和可怕,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奈。我们由此对人生不敢再掉以轻心,不敢再玩忽怠慢或挥霍浪费。我们在丧祭中走向成熟,逐渐变成为有责任感和尊严的、顶天立地的人。
  祭祀是个人从生命底处对另一个人真情的流露和宣泄,这一情感从亲丧之初即已奔涌。「恻怛之心,痛疾之意……哭泣辟踊,尽哀而止」(《礼记.问丧》);故孟子曰:「亲丧,固所自尽也」(《孟子.滕文公上》)。需要指出的是,祭礼正是借助情感的巨大力量,来达到深刻改造人的效果。可以说,祭祀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即让人们在对人、特别是对亲人的感情中认识人生、理解生命;儒家培养了中国文化这样一种活的灵魂,即在无边的亲情世界中「成为人」。
  必须指出的是,在一个并不是以死后世界为导向的文化中,祭祀恰恰是强化人生责任、确立人生信念、整顿社会秩序等为此世服务的最佳方式之一。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为甚么在鬼神观念并不发达、死后世界并不清晰的中国文化中,祭祀活动却异常丰富和发达。
  丧三年,常悲咽;
  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
  事死者,如事生……
  在《弟子规》中的这些话,极好地展现了中国文化之活的精神,中国人最真实的生命状态和精神面貌正是在对死者的祭祀和追思中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在近代中国,曾把人们祭祀祖先的活动称为迷信,不让人们去祭祀亲人,在人生观教育中不再以孝亲为本。今天,当我们强调文化传承的时候,也许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恰恰是,如何认识中国人情感世界、精神世界之最深刻的基础。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今天我们重建社会道德,需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具体来说,就是要「脱离霸道,转向王道」,从最生动地展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真实人性的亲情入手,找到社会秩序重建的正途。
二. 追思已亡乃基督教会之伟大神圣训诲
  基督宗教是以死后的圆满境界──天国永生为最后归宿,强调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不死的,而我们现在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短暂的、虚幻的,就像光影一样转瞬即逝;相比之下,只有死后的天国永生才是永恒和真实的。所以人们活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永久的幸福──为了死后更好地「活着」──天堂;死亡虽不可怕,但死时得不到宽恕和救恩则非常可怕。事实上,基督宗教正是通过这种生死观强化了人们在此生此世的职责。尤其,基督宗教关于每个个体的灵魂独立自存、相互平等、永恒不灭的观念,对于现代西方个人独立、平等、自由等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路加福音》中记载:耶稣对他的门徒说:「你们要把腰束起,把灯点着,如同等候自己的主人由婚筵回来,为的是主人来到,一敲门,立刻就给他开门。主人来到时,遇见醒寤著的那些仆人,是有福的!我实在告诉你们:主人要束上腰,请他们坐席,亲自前来伺候他们。他二更来也罢,三更来也罢,若遇见这样,那些仆人才是有福的!」(路12:35-38
  事实上,作为忠仆就要随时随地,时时刻刻准备迎接耶稣基督的到来,因为这个世界给人的总体概念就是要人醉生梦死,只顾现实,不想将来。更有甚者,糊里糊涂的,终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我们当扪心自问:每天是否都在准备自己的灵魂呢?是否把自己的一切都交托给了生命的主宰──天主呢?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善度此生,一心侍奉天主,做天主的好儿女。
  人都会害怕死亡,因为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谁也逃避不了死亡。但耶稣基督战胜了死亡,超越了死亡,死亡成了我们从现世生命进入永恒生命的门槛,因为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改变,只有经过死亡才能进入到另一个生命的境界。基督徒从信仰的角度去看待死亡,就不会那么害怕,因为有信仰,有基督的精神支持着我们,我们能够正确地对待它,不会像有些人面对死亡时,吓得不得了,身为基督徒不应该是这样的,虽然有惧怕的心理,但是信仰会给我们力量。
  「人在世时,凡有获罪于主,或思或言或行……」。如是,人死后多数要到炼狱去炼净罪污,方能享见至洁至善的天主。我们不能凭主观臆测、更无理由认为某人生前表现不错,死后定能直升天堂。其实,不说「或言或行」上的「愆尤误失」,连思念上的差错,若非经妥当告解,都得作相应的补赎。这是教会的传统教导。
  我们要不断为亡者做救援工作。彼纵已登天乡,你的善动让给其他亟待救助的炼灵,你也能获得同样的恩宠。
  「可怜我吧,尤其是你们,我的朋友们,可怜我吧!因为上主的手重重的压在我的身上。」这是可怜的炼灵向世上的朋友们的悲切哀求。
  天主上智的安排,把救助炼灵的方法交给我们,渴望我们救助炼灵。遇人溺水,当伸援手。拯救炼灵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每个天主教徒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世人的饥饿、口渴、痛苦,总不能与炼灵忍受的痛苦、煎熬(不得享见天主:博主此处有修改,原文为恐怖、折磨)相提并论,何况在向我们求助的炼灵,可能有我们的父母和亲友呢!
  信仰告诉我们:死亡决不能把我们与亡者先祖彼此分离,因为我们众人在基督内共成一体,互通有无。同走尘世的旅程,共奔永恒的天乡。
  基督徒的追思是教会的礼仪庆典。藉追思礼表达与亡者之间有效的共融,也是为了使参加纪念的会众团体参与此共融,并向会众宣告永远的生命。事实上,追思礼更表达出基督徒死亡的逾越特色。
  基督徒对前辈祖先和所有亡灵的纪念,是一个古老的习惯和圣善的活动。在西方教堂后面往往会有墓地,人去世后也有他们表达纪念的方式。身为基督徒的我们可以:
  a. 通过追思已亡怀念先祖与前辈,学习其嘉言懿行和宝贵经验,珍惜和感恩,更好的荣主益人。
  b. 在清明期间和十一月炼灵月拜访墓地,祈祷诵经,施行爱德,接济贫困等有需要的人。
教会提醒我们,具体帮助炼灵的方法有八种,今简述如下:
  1. 最有效的是为炼灵奉献弥撒,这是无法以其他方式代替的。
  2. 克苦:只要是为炼灵而牺牲的事工,都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
  3. 勤念《玫瑰经》和炼灵祷文,祈求天上的诸圣人圣女,为亡者炼灵转求。
  4. 虔诚拜苦路,默想基督苦难,求主拯救炼灵,获登天乡,永享真福。
  5. 重复诵念简短可获大赦的经文,如每天念多次的短诵:「耶稣圣心,我信赖你」;或慈悲经文、圣伤串经等。
  6. 施舍、善行、助人,以及对普世传教活动和为奉献。
  7. 按照炼灵祈祷善会的特别意向祈祷,并点燃祝圣过的蜡烛,可以为炼灵照亮黑暗中的前路。
  8. 洒圣水,怀着信德祈祷,祈求圣母转求天主怜悯和宽恕亡者脱免炼苦,早日升天。
  我们基督信徒可选择以上这些方法和善功来帮助炼灵,譬如每天奉献一串《玫瑰经》等。
  借着为炼灵祈祷、克己、做善事、参与弥撒,不仅是天主给予我们机会,为先人或亡者献上关爱,也是天主借着这些爱德行动,强化我们实践祈祷和信、爱、望三德。炼灵月提醒我们,无论我们在世上的生命有多长,总会有离去的时候;无论我们多么珍惜身边的亲友,总会有离别的时候,留下的是无尽的缅怀和思念。所以让我们将深藏在内心的思念化成永远的祝祷,让我们记住自己的归宿在天上,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在主的手里,以言以行,尽己所能,光荣天主圣父。
结语
  炼灵月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月份,对我们活着的人有甚么启示?在炼灵月追思亡者时,教友们借着为先人的祈祷,其实也在反省自己的生活,祛除恶行,不断加深我们的信仰,这个过程不仅是为炼灵祈祷,也是净炼我们。
  炼灵月让我们想到死亡,但死亡不是痛苦,因为基督已经战胜了死亡,并从死者中复活,祂在复活中显示出真正的生命,祂又鼓励世人要不断地死于自己、空虚自己、活于天主。死于自己意味着,心里不断反省,不断理清开始堕落的自我,特别是当今社会中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和世俗潮流对人的影响,人变得特别浮躁、空虚,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我们不能静下心来。我们每次死于自己就是重新开始做人,由于人是软弱的,新的自我因为世俗生活的影响很快又会腐化、跌倒,所以借着炼灵月,我们再一次的进行自我反省。
  我们中国的传统要求对老人尽孝道,上坟祭祀老人,而教会给我们最好的尽孝方法,就是为他们得大赦做祈祷,奉献弥撒。在炼灵月里,特别是十一月一至八日,教会给我们特殊的恩典,在圣堂、家中、墓地为炼狱灵魂祈祷,每天都能得到一个全大赦。但必须符合得大赦的条件:第一,办一个妥当告解;第二,得大赦的当天恭领圣体;第三,按教宗的意向祈祷,念《天主经》、《圣母经》各一遍,而且没有犯罪的倾向,没有思恋和倾向小罪的意思,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全大赦。大赦包括全大赦和限大赦,满全条件了,就能得到全大赦,没满全就得限大赦。如果天主允许的话,你把得到的一个全大赦献给你的亲友,无论他有多大的罪,都能马上脱离炼狱的痛苦,得以升天堂,这是教会的特恩。大赦是耶稣基督的功劳,圣母、圣人圣女的功劳,留在圣教会恩宠的宝库当中,并把它分施给众人。所以我们要为自己的亲友恩人多做这样的善工。
__________
撰文:夏景晓神父,毕业于宗座拉特朗大学,教会法律博士。
【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3-11-5 12: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赞美主!!!让我们参与祂救赎工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天主教学术论坛 discuz已被腾讯收购,本站已无法再保证客户信息安全,请在发表信息时三思。

GMT+8, 2024-12-22 19: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