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62|回复: 12

【推荐】被误解的孔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6 21: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被误解的孔子之一 孔子是个官迷吗?

曾经一次接受一个年轻记者采访,记者突然说了一句话:“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就是一个官迷。”我愤怒而愕然。愕然的是,她如此年轻,怎么会有这样的观点;愤怒的是,她怎么用这样鄙夷不屑的口吻来和我谈孔子。稍微冷静一下后,我直视她的眼睛,告诉她:你一句话有两个错误,知道吗?
现在是她愕然了。我告诉她:你说“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双重的强加于人。首先,你强加给我们一个所谓的“事实”:“孔子是一个官迷”。其次,你还拉来大家一起做你的附议,也就是说,你不仅自己认为“孔子是一个官迷”,而且你还认定所有人都这样认为,从而造成一种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的效果:“孔子是一个官迷”于是成了一个人人承认并皆知的事实。那么,我告诉你:第一,也许你这么认为,但并不是“我们大家都”这么认为,比如,我就不这么认为。第二,“孔子是一个官迷”不是事实。
事实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从司马迁到今天的诸多孔子研究者——都知道孔子大约在20岁时就已经开始“仕”——也就是做官了。那一年孔子生子,鲁昭公给他送了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联系到三年前孔子赴季氏家宴被阳货赶出,我们说,孔子的“士”的身份随着这条鲤鱼被送回来了。还不仅如此。鲁昭公这样的抬举,表明这个20岁的年轻人出类拔萃,被上层社会认可。所以,接下来,顺理成章地,他就去季氏家里做家臣了。家臣就是官啊。因为,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这个“家”,不是我们今天的人人有家的家,而是指一个世袭了很多特权和政治地位的“家族”,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就是“官府”,季氏当时是执政,他的“家”,就相当于鲁国的“政务院”,阳货这样的首席家臣,实际上就是“政务院办公厅主任”。那么,孔子去季氏“家”做“家臣”,也就相当于去鲁国的政务院做公务员了。
孔子在季氏的政务院至少做了两任官:委吏和乘田,而且做得不错,很有政绩。“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 ’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孟子·万章下)到最后,甚至可能还做过管理祭祀、礼仪方面的较高级别的官,可以入太庙,可以参与会见国宾。这样一直到30岁左右。
按说,孔子在政务院一做十年,要政绩有政绩,要资历有资历,要人缘有人缘(他个性好,温良恭俭让),等待他的,就是升迁。可是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十五岁就“志于学”的他,为了自己的“学”,也为了辅助别人的学,为了自己“明明德”,也为了“亲民”(朱熹解释为新民——也就是教导人民),他突然辞职了,租几间民房,招几个学生,做私立学校的校长兼老师了。
放弃高官(至少是做高官的前景),厚禄(此时他的收入一定远远高于他办学的那点学费),去从事私人教育,我们见过这样的“官迷”吗?
从此以后,一直到50岁,20多年的时间里,孔子就安心地在他的学校里,和学生们在一起,“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大六艺”,诗书易礼乐春秋,切磋,琢磨,讨论仁,讨论义,讨论政治,讨论成人,讨论君子小人,讨论出处穷通。心无旁骛,任从时光流逝,花落水流,青春不再,暮年到来。我们见过这样的官迷吗?
此时,鲁国的政治状况愈加令人担忧:一天天衰落下去的国运,强敌环伺;一天天混乱下去的政局,贼臣弄权。这时,孔子出山,挽救国家,已成朝野的一致吁求。于是,有贵族责怪孔子:“子奚不为政?”——你为什么不出来从政?孔子一笑,说:“《尚书》上说:‘孝呀,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推广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从事政治呀,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从事政治呢?”
有弟子子贡的旁敲侧击:“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放入柜子里收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它呢?”孔子敷衍道:“卖它吧!卖它吧!我正等着识货的商人哩。”
甚至,最为可笑的一幕出现了:那个曾经把17岁的孔子从季氏家宴中赶出来的阳货,此时挟持了鲁定公、季桓子从而把持了鲁国大权,他也逼着孔子出来做官,还上演了一出“送礼逼人回访”,威逼孔子做官的活报剧。
他先放出风声,想让孔子去见他。但孔子装着不知道,不去见。他没办法,便乘孔子不在家,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按那时的规矩,大夫给士送礼物,如果士不在家,没能在家里接受,就要回拜大夫。他就要用一只蒸熟的小猪来换得孔子的回拜。他精于算计,孔子也不傻,孔子也打听到他不在家,才假装去拜见。可不巧得很——也可以说是巧的很——孔子在路上遇到了阳货!
阳货此时权势炫赫,说话的口气也冲:“过来!我对你说!”——“一个人收藏自己的才能而听任国家混乱,那叫仁吗?”——道理很正派,孔子无奈,只好说:“不可。”——“那么,本来喜欢从政却屡次错过机会。能叫智吗?”——理由也对。孔子只好又回答:“不可。”——“那你还等什么?”阳货这时已是图穷匕首现了:你还不快到我这儿来报到!孔子只好虚与周旋:“好吧,我准备去。”
这一段对话,阳货一心要逼孔子出来做官,他的每一句话都咄咄逼人,而孔子的每一句话都是在敷衍。一个急切而带威逼色彩;一个懒洋洋很无奈,却又不能公开绝裂。阳货极刚,孔子极柔,极刚遇极柔,竟让阳货的拔山之力无处施放。孔子没有冒犯他,没有拒绝他,但也没有答应他。到最后,阳货只能悻悻而退,而孔子则施施(音yī)而还。
我们见过这样的官迷吗?
不久,阳货倒台,鲁国经历了如此巨大的政治动荡之后,急需有人来收拾残局,收拾人心。这时,孔子出山了。从51岁到55岁,四年时间,孔子从乡长做起,一直做到司法部长,公安部长,最后,甚至被季桓子任命为他的助手,相当于政务院副总理!
在那样的时代,在鲁国这样特殊的国情下,这已经是士人做官的顶点了!
可是,就在官运如此亨通之时,孔子又不干了!他离开鲁国,以五十五岁的高龄,坐木轮车,走坎坷路,颠颠簸簸,周游列国去了!
有这样的“官迷”吗?
有人会说,不是他不干了,是人家不让他干了。
那我们来看看这不让他干的“人家”都是谁。
此时,鲁国政坛能够影响孔子“官运”的,不外乎四个人:
鲁定公,季桓子,孟懿子,叔孙武叔。
鲁定公特别赏识孔子。他们还有是心照不宣的政治同盟。
季桓子特别信任孔子。不然不会让孔子作他的助手,而且,做了助手之后,孔子是“行乎季孙,三月不违”,非常融洽。
孟懿子是孔子的学生。
如果说有人不喜欢孔子,那也就是叔孙武叔。
如果孔子是“官迷”,他难道不知道搞定这些人的关系至关重要吗?或者,他搞不定和这些人的关系吗?
他做了大夫后,强君抑臣,堕三都,得罪三桓,弄得自己离开祖国,漂泊列国之间,颠沛周游之途,有这样不会做官的“官迷”吗?
孔子周游列国14年,去了7个国家,又有人说,孔子是找官做去的。
这在逻辑上就不成立:如果要找官做,他何必离开鲁国?在鲁国他不是做得好好的吗?
《论语·微子》有这样一条记载: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 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做法官,多次被免职。有人说:“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正直地事奉人君,到哪一国去不会被多次免职?如果为了保住职位而不正直地事奉人君,何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论语》把这一则编入,岂不是在说孔子?
那么,孔子在列国之间周游时,是否就是没有做官的机会呢?
孔子离开鲁国,第一站就是卫国。根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
“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
这个故事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六万,即使是六万斗,也折合72万斤的粟米,这实在不是一笔小数字,所以,孔子在鲁国做官,请原宪做管家,与之粟九百,原宪觉得太多了,要推辞。孔子说:“不要推辞!拿去周济你的亲戚同乡吧!”这样的高官厚禄,一旦弃之不顾,实在非一般人能做到,更非“官迷”能做到。
第二,卫灵公毫不犹豫,也给孔子六万,那不也就是希望孔子在他卫国做官吗?谁说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做官的机会呢?要知道,孔子此时,是当时列国之间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礼学专家,门生遍天下,是各国竞相争夺的高端人才啊!他离开鲁国,有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把鲁国治理得蒸蒸日上,日益强大,使得齐国深感威胁,于是使用反间计,美人计,使得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如果我们把列国比作公司,那么,孔子就是最著名最成功的CEO,曾经使一个小公司以小博大以弱胜强业绩辉煌,直接威胁到了齐国这样的大公司。这样的人,他还怕没有岗位吗?
他后来确实一直没有得到过什么官职,但那不是别人不要他,而是他不要别人。正如他后来对卫国执政大臣孔文子所说的“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他就是一只择木的良禽,而那些诸侯并非他中意的能够托身并侍奉的善木。卫灵公在给孔子六万俸禄之后,就问过孔子一个很敏感的问题: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论语·卫灵公》)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怎样列阵。孔子回答说:“礼节仪式方面的事,我曾听说一些;军队作战方面的事,我没学过。”第二天,(孔子)就离开了卫国。
原来,卫灵公此时奉行“先军政策”,置民生于不顾,只想着发展军事,到处挑衅。他问孔子战阵之事,一方面是因为孔子是这方面的专家,在鲁国也指挥过一些平叛之类的军事行动,更重要的是,他是借此试探孔子:你是否赞成我的先军政策?
孔子当然明白他的用意,如果支持他,就有官做;如果反对,就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孔子这样的仁德之人,怎么可能支持他的这种涂炭生灵的政策呢?于是孔子明确表态:不支持!
于是,第二天,孔子见卫灵公,卫灵公仰头看天上的大雁,不看孔子。孔子遂行。
天下有这样的官迷吗?
孔子当然不反对做官,也愿意做官,但是,正如他的学生子路所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那是为了推广道义!
说到“仕”,我们来看看“士”。
我们知道,士在孔子前,只是一个社会阶层,而且是一个患得患失的尴尬的阶层,儒在孔子前,只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委琐卑贱的职业。
士而仕本来是士族子弟的唯一正当出路,从这两个字的造字法可以看出两者的必然路径:士族子弟一旦成人,就是仕。“仕”就是“士”的成人形式,所以,偏旁为“立人”。但是,孔子改变了这样的现实: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言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篇》)
在这段话里,我们惊讶地发现:从政之人,仕,反而不是士。士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品格,而不是一种身份了。值得注意的是,如上所言,士本来就是一种社会阶层的称谓,这明白无疑,本来无须发问,就如我们今天无须问“何为公务员”“何为农民工”一样。但子贡为什么要对一个本来明白无疑的问题发问?这问本身,就说明了,孔子已经在对士进行重新塑造,赋予士新的内涵,子贡此问,问的就是孔子所要求于士的新内涵,新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子路也有此一问: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子路篇》)
子贡是个外交人才,所以孔子特别提到了“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子路性格刚直粗野,所以孔子特别嘱咐他要搞好朋友和兄弟之间的关系。可见,孔子是在塑造士的品格。孔子所办的私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学”——大人之学。在这样的“大学”里,他超越了知识和技术的“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而加入了培养情怀、眼界、胸襟的“大六艺”:《诗》《书》《易》《礼》《乐》《春秋》。
我们看《论语》,孔子和弟子们讨论的,几乎没有专业,没有知识,更没有技术,有的是什么?是有关价值的讨论!唯有一个学生问他技术问题,被他骂回去了,那就是樊迟学稼: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篇》)
孔子这三句话牵涉到三个词:礼,义,信。这不是知识,更不是技术,而是——价值!
经过孔子的重新改造,儒士的面貌焕然一新: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篇》)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篇》)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篇》)
从此,“士”的人生目标不再是“仕”,而是承担价值: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篇》)
故而,孔子 “君子不器”的主张,就是对传统儒和士的否定,是新兴儒和士的道德宣言。钱穆先生亦指出:“惟自孔子以后,而儒业始大变。……惟孔子欲其弟子为道义儒,勿仅为职业儒。”
所以,孔子不但不是“读书做官”传统的开创者,恰恰相反,是“士”而“仕”传统的终结者。无论是“学而优则仕”还是“仕而优则学”,士的核心使命和定位都是“学”,而不再是做官!
原著:鲍鹏山
转自鲍鹏山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cc8850100m15q.html

发表于 2013-6-7 00: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正名思想”、“仁学思想”、“认识论思想”、“中庸之道”和“天命论”。
  什么是正名思想?就是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防止人们犯上作乱。孔子所谓的正名,主要是纠正那些不符合周礼的“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纠正那些名不副实的错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孔子的正名思想就是说:暴君的暴行你可以批评,你可以劝暴君改邪归正;但你不可以弹劾暴君更不可以推翻暴君,否则你就是“名不正”的犯上作乱的暴徒。比如晋赵穿杀了晋灵公这种极端的暴君,孔子也认为晋赵穿是犯上作乱的暴徒。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谓的“名教”。
  什么是仁学思想?孔子说过:“克己复礼为仁。”什么是“克己复礼为仁”呢?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而孔子的仁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要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简明扼要地说,你是奴隶你就得老实本分地当奴隶为奴隶主做事,如果奴隶主对你残暴不仁,你可以劝奴隶主对你要规矩;如果奴隶主硬是要对你残暴不仁,你就得“克己复礼为仁”,不得犯上作乱(不得反抗);即使你被奴隶主打死,你也不能反抗奴隶主,这样奴隶就有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7 00: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的所中庸之道就是以周礼作为指导原则,“允执其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简明扼要地说:你是奴隶你就应该服从这个奴隶制度来当顺从的奴隶,你是奴隶主你就应该以这个奴隶制度来当圣明的奴隶主;大家都不要走极端,破坏这个奴隶制度的准则。这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7 00: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孔子帮助统治者把平民百姓催眠成群畜的愚民思想。殷周的贵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塑造了人格神的天,宣扬所谓的“政权神授”的愚民思想。“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孔子把人的贫富、贵贱、生死和福祸全归为老天爷的安排。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是什么?有些人说:“我跟孔子一样五十岁了,知天命了。”你知道个屁呀。孔子所谓的“五十而知天命”是他认为自己愈致力于复兴周礼,为世袭的宗法等级的奴隶制度尽力,他的行为就愈是符合天命。简明扼要地说:孔子所谓的知天命,就是自己从精神到肉体都顺从奴隶制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7 00: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从孔子的“礼治”和“德政”的理论中,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的需要而发展和改造出来的一种政治学说。孟子的仁政的政治主张,是针对当时地主阶级激进派推行的严刑峻法的政治措施而提出的一套政治学说。孟子在政治上采取“以德服人”的办法,主张仁义说教的感化政策。孟子的这些主张表面看起来很漂亮;可本质上是孟子所谓的“以德行仁者王”(《公孙丑上》)的“王道”、“仁政”,是维护由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封建贵族的原有特权的愚民政策——“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7 00: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从孔子的“礼治”和“德政”的理论中,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的需要而发展和改造出来的一种政治学说。孟子的仁政的政治主张,是针对当时地主阶级激进派推行的严刑峻法的政治措施而提出的一套政治学说。孟子在政治上采取“以德服人”的办法,主张仁义说教的感化政策。孟子的这些主张表面看起来很漂亮;可本质上是孟子所谓的“以德行仁者王”(《公孙丑上》)的“王道”、“仁政”,是维护由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封建贵族的原有特权的愚民政策——“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7 00: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总而言之:孔孟之道是把人民驯化成奴隶的“奴役之道”;现在我们站在自由与平等的人权立场上会很清楚地发现它的无耻,它的奴役本质。我们不想当奴隶,我们知道人生来都是自由和平等的,人一切的智慧都是学而知之的。当然,我们也不能片面地理解成孔子和孟子是帮助统治者愚民的走狗;因为他们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并非孔子与孟子为了什么“虚名实利”而有意帮助统治者愚弄百姓;毕竟孔子与孟子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文明建设者之一;我们应该尊重他们,但我们决不能盲从他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7 02: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批评郭沫若七律:“十批”不是好文章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虽死魂犹在,孔子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事,“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谓宗元反文王。

毛泽东的这篇诗,很有意思。我不认同秦始皇,对于毛泽东也有反对他的理由,但是我承认毛泽东比所有的人,更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制度的特点,“百代都行秦政事”一语道破古往今来中国的真正本质是什么。儒家反秦,可是最终还是做了秦政的帮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09:11: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背后的真相调查 发表于 2013-6-7 00:43 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正名思想”、“仁学思想”、“认识论思想”、“中庸之道”和“天命论”。   什么 ...

孔子的正名思想就是说:暴君的暴行你可以批评,你可以劝暴君改邪归正;但你不可以弹劾暴君更不可以推翻暴君,否则你就是“名不正”的犯上作乱的暴徒。

我想问一句,以上代表你自已的观点,还是别人的,或是你认同这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09:19: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水一方 发表于 2013-6-7 02:39 毛泽东批评郭沫若七律:“十批”不是好文章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为暴秦辩护,这只能说明毛乃秦的孙儿,事实上毛的身上确实有秦的基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7 09: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花雨清风 发表于 2013-6-7 02:19
为暴秦辩护,这只能说明毛乃秦的孙儿,事实上毛的身上确实有秦的基因。

邓也一样,不可忘记了邓的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11:16: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水一方 发表于 2013-6-7 09:21 邓也一样,不可忘记了邓的贡献。

别忘了邓末出山前,中国快走入绝境,我不相信中国只有一个邓选择了改革开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7 11: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花雨清风 发表于 2013-6-7 04:16
别忘了邓末出山前,中国快走入绝境,我不相信中国只有一个邓选择了改革开放。 ...

你没有听懂我的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天主教学术论坛 discuz已被腾讯收购,本站已无法再保证客户信息安全,请在发表信息时三思。

GMT+8, 2024-12-31 02: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