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清 发表于 2011-9-7 16:02:07

本帖最后由 黄河清 于 2011-9-7 16:03 编辑

ak89 发表于 2011-9-7 15:43 http://bbs.chinacath.org/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想你应该领教过天涯的手段

大笑三声:哈哈哈
哪来的白痴?赵老二也有了粉丝。

普罗旺斯骑士 发表于 2011-9-8 09:57:23

其二爱的意义与作用

在很多行业,尤其是要与人打交道的服务行业,爱比专业技能、经验更能体现一个职业者的人文素养。于丹教授曾经提到过一个故事:
三个女孩子在一家花店试用,其一有专业知识,是为园艺学校的毕业生,她能为顾客提供专业服务,让顾客满意;其二有相关经验,曾在花店工作,她懂得节省成本,降低损耗,让老板满意。其三则两者皆无,但她最终却得到老板最多的认同。原来,她是一个有爱心的人,虽然她不懂得花语,但她会细致入微地与顾客进行交流,她虽然不懂得把断枝的花朵制作成花篮,但她把它们送给了上学路上的孩子和黄昏时散步的老人,于是整条街似乎都弥漫着花香。如果从一种功利化的角度来看,她这是极为巧妙的广告手段。老板觉得她是一个有爱心的人,认为她的爱心会让她的工作的品质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们是否能够带着爱心去工作呢?爱会提升我们的工作品质,也会让我们在工作中超越痛苦、找到乐趣,乃至发现自己的价值。我的经历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当我在一所中专教书,刚刚接手做班主任的时候,许多的挫折让我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心态。我的一些学生,由于他们的年轻和幼稚而犯下的错误,严重地影响了我作教师的积极性,那一段时间,我甚至萌生了不愿意再做一个教师的想法,逃离这个让人烦心的职业和那些令人寒心的学生。
我把我的抱怨告诉了为我施洗的来约翰牧师。我记得那天在电话里,来牧师问我,你爱你的学生吗?为了基督徒的面子,我硬着头皮说我多么爱他们,为他们有怎样怎样的付出,而他们却怎样怎样地添乱作怪,云云。我好好地自我表扬了一番。但来牧师建议我再读一读罗马书十二章第一节。那里是这样说的——“爱人不可虚假”。
现在回想起来,在我真诚地去关爱他们之前,我那种自以为是的,虚假的“爱”,正是让我产生无数抱怨、憎恨和消极心态的原因。那个时候,我对学生的“爱”——如果能被称为“爱”的话——是这样的:
——我管理你们,是为你们好,我对你们好,你们就得听我的话。
——我为你们付出心血,你们就得回报我的付出,至少不要给我添乱。
——你们表现好,我就对你们好,你们表现得不好,我就收拾你们。
但这不是爱。而只是一种交换,一种情感的交换。倘若我就是抱着这种交换的态度去对待我的学生,那么我注定不配作一个教师。
那一天当我再读了圣经,我感到羞愧无比。爱人不可虚假,而我所谓的爱,却虚假而丑陋。难怪我会抱怨和憎恨,因为我没有真正地去接纳、包容、关爱我的学生,所以那些时候,当他们因为他们的过错而影响到我的利益时,我做出了一些伤害他们情感的错事。也因为我并没有真正从“爱”那里获取力量,所以,当我一遇到挫折,我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还能教好这些学生,认为那些学生是不能够挽救的,甚至抱怨校长把这样一个烫手的山芋放到我的手中,抱怨自己当初怎么选了这样的一份职业。
我确知就是在那一天我改变了自己的心态。我要爱我的学生,就像基督怎样爱我们一样。我当然不敢自比基督,但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那些被他所爱的,环绕在他周围的,难道不也是有着许多人性的弱点的人吗?然而他接纳他们,用自己的爱去唤醒他们内在神圣的情感。我知道,靠着我自己那虚伪的情感,我不可能真正地爱他们,我做不到。然而,“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于是我在基督面前谦卑下来,祈求基督把祂那种仁爱放进我里面。当我再一次去面对我的学生时,我能因为那种由神而来的爱改变自己对他们的态度。我能更多地去发现他们的那些闪光点,而以往我都是去揪他们的小辫子;我也能更多地去理解他们,宽容他们,而以往我却是常常勃然大怒;我也渐渐摘掉自己的有色眼镜,发现他们的积极面,不再用消极的话语去刺伤他们,而是激励他们去发现自己的优点,去追求生命中更高的目标。我也能渐渐地把我所领受的恩典与他们分享,并看到他们中一些人的生命因此而有所改变。当我对他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的时候,我不再用一种交换的想法去指导我,我不再把这些工作看作是一种重负——因为,在我怀着对他们的爱的时候,我会把我所做的,看作是一种喜乐和神的恩赐。这就正如一个小伙子并不喜欢洗碗,但是当他在帮女友洗碗的时候,却觉得轻松并富有乐趣。洗碗的工作是一样的,但由于怀着一种爱的情感,烦心的事自然也就变成了一件乐事,能够毫无怨言,充满喜乐地去完成它。
在我刚接手做班主任不到三个星期的那段时间,班上便发生了几件不名誉的事:堕胎,私奔等等,一连串的事情让我焦头烂额。烦心之余,我萌生了一个想法,给我的学生做一次演讲,谈一谈爱,谈一谈性。我的目的是,借着让他们明白爱的责任,婚前性行为的祸害,让他们知道约束自己,不要在我还当他们班主任的时候给我添乱。表面上看起来,我是因为关爱他们,才会告诉他们这些,但我的这个想法却并不是真正为他们着想,我不是因为爱他们而要这样做,而仅仅是为了爱我自己,为自己工作的方便。所以,很快,消极的心态冲淡了我的这个想法:——他们不会接受的,他们无可救药,你只是浪费自己的口舌。我的想法隐藏了起来。然而一年以后,我以“真爱值得等待”为题,给他们做了演讲,并获得了成功:我的学生不断地发短信给我,谢谢我告诉他们那些话语。那个时候,实际上,我弃绝了任何功利的想法,不是为自己工作的顺利,而单单是为了让他们明晓生命中的圣洁品质,懂得爱的真理。
虽然有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依然会体现出人性的弱点,但我获得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它使我始终能积极地去面对一切的困难,也使我始终能主动去发现他们积极的言行和品德。神把他人的儿女托付给我,使我肩负起教育他们的责任,如果我仅仅明白这一点,是不够的,我真愿意与所有的人分享这句话:“爱人不可虚假”。
是的,不带着虚假的爱,能够让我们破除偏见和懈怠,能够让我们消除消极的思想和言行,给予别人真诚的祝福。我完全可以这么说,因为我的经历就是这样见证的:真诚的爱,能让我们获得积极的心态。
这仅仅是对职业者个人而言。对更大的一个范围来说,爱可以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销售额,从而造福整个团队乃至社会。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时,松下幸之助的公司里堆满了滞销品,公司面临巨大危机,虽然他的助手建议他裁汰二分之一的员工,但他并没有这样做。相反,他决定:一个员工也不裁汰,工作时间减为半天,工资却照样全额发放,只是拜托员工尽力销售库存品。他这一惊人的决定带来了惊人的结果:公司收获历年来最高的销售额。为什么?很简单,雇主讲仁爱,雇员就讲义。

普罗旺斯骑士 发表于 2011-9-12 17:27:34

其三爱的表现

一个内心有爱的职业者,无论他从事的是生产行业还是服务行业,他都能在工作中表现出人际理解力和人际亲和力。
人际理解力是一种想去理解他人的愿望。当我们在工作时,我们共事的的同事、面对的顾客都是带着各自的个性、各自的感受、各自的压力的人。为什么我的同事今天很低落?为什么我的顾客无缘无故发火?如果我们想要顺利地与之合作或是达成交易,我们必须能通过察言观色去体会他的内心,如此,方能采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帮助自己向他们传递信息,表达感情。
人免不了烦恼,有的时候需要他人的宽慰,有的时候需要一个人静一静。我见过这样一个愣头青,他看见一个同事正烦着呢,于是东一句西一句地问人家,怎么啦?是不是遇到不顺心的事了?是不是被上司批评了?结果这傻小子被人家“无理取闹”般地骂了一顿——他当然要被骂了,原来那个同事正处于生理期。
情感的表达是因人而异的。面对刚刚被上司在暴怒中批评过的男女同事,我会拍拍前者的肩,告诉他我们将并肩作战,而会给后者发个短信,告诉她无需为上司那样的表现耿耿于怀,我们都知道她受的委屈,云云。
具备了去理解他人的愿望,人际亲和力就可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出来。亲和力强的人,往往富有团队合作精神——他能够以个人的努力付出而维系不同人的合作关系、以自我的割舍来赢得彼此更紧密的合一。
对我们来说,觉察他人的感觉或心情是容易的,理解他人的兴趣、需求与观点也不难,只是要理解他人对待某件事情的态度与行为的原因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人为何在某件事上与我采取截然相反的立场?他人为什么会去做一件在我看来完全不能赞同的事情?理解是有效沟通的基础,我们不一定同意对方的立场,但理解了对方的原因,就有了求同存异的可能。
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员工骂他的上司。原来这个员工当日工作心不在焉,才被上司批评了几句,他就爆发了。但那个上司做得很好,他并没有和那个员工吵架,而是等他冷静之后,才请他到自己的办公室深入沟通,最后才知道,原来这个员工头天晚上刚刚和女朋友吵了一架,心情很不好。于是这个上司以过来人的身份好好开导了一下那个员工,在给予他安慰和鼓励也告诉他一些合宜的关于职业态度的观点。最后那个员工心悦诚服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保证不会再把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场合中来。
对每一个职业者来说,他的爱在职场中的表现方式都是不同的。在以利益为导向、充满竞争的职场,缺乏爱,我们就会感到人情薄如纸,但如果有谁爱心泛滥,那也同样不可取。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回答自己一些问题,来确定在职场中的爱应当如何表达:
作为上司,我关怀我的下属吗?我是否了解他们?我应该怎样栽培他们?我讲出来的话能抚慰他们吗?我是否能有效地鼓舞他们?
作为平级,我尊敬我的同事吗?        我扶持处于软弱中的同事吗?我是否愿意与他一起承担重负?我是否真的愿意帮助他?我的话能鼓励他吗?
作为下属,我理解我的上司吗?我是不是全心地配合他?我是否能分担他的重担?我有没有向他提出过有益的建言?
作为雇员,我忠诚于我的公司吗?
作为雇主,我怎样公平对待我的员工?
作为生产者,我能确保我的产品是安全的,有益于消费者吗?
作为服务者,我应该怎样向我的顾客传递人情的温暖,人性的美好?

结    语

敬业四大美德,绝不是相对独立而分散的,绝不能顾此失彼。在工作中,这四大美德相互交融,彼此关联。自信是为了让自己更适于工作;勤俭是为了提升自我、约束自我;主动是为了赢得更多的资源。而爱则让我们超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它也会体现在前面的三种品质当中。
当我们能真正在工作中将这些美德实践出来,我们就可以从一个优秀的员工成为一个卓越的职业者乃至一个卓越的领导者。

祈    祷

主啊,求您引领并激励我们,赋予我们工作中的理性与激情,教会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精益求精、追求高品质的结果。更求主赋予我们敬业的种种美德,以虔诚心和爱心来经营我们的工作,使我们的工作能够成为馨香之祭,荣神益人。
如此祈祷,尊主圣名,阿门。

普罗旺斯骑士 发表于 2011-9-21 16:04:05

第四章
基督徒职业者的自我管理——德鲁克七项启示

在未来的劳动人口中,有越来越多的工作者必须“自我管理”,而大多数的知识工作者尤其必须这么做。他们必须让自己适才适用,并作出最大的贡献,也必须学会“自我发展”。他们同时必须学会可能在长达五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保持年轻和活力,且因应变迁而改变自己做事的内容、品质、方式和时机。
——【美】彼得德鲁克


第一节自我管理的定义和意义

在《福音书》中,主提到了三个按才干领受不同数额银子的仆人。在我看来,那成功使自己手头银子翻倍的两个仆人,就是善于自我管理的职业者——他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才干、使用手头掌握的资源,并使自己的才干和资源在运用和使用中增长,从而完成他们的使命。
什么是自我管理?为什么它是必须的?
自我管理是一个过程,同时也是目的。它是通过自我负责、自我操练、自我启迪、自我控制这样的过程以达到“自我更新”的目的,使自己变得更为成熟、干练、开放和宽容,进而整合运用资源。当“自我更新”的目的达到以后,职业者可以将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提升或整合,从而获得更高的效能,完成过去不能完成的任务——这是自我管理的最终目的。
对一个基督徒职业者而言,他的自我更新是两方面的,一是针对其基督徒身份,二是针对其职业者身份。属灵生命的成长和职业素养上的进步,是基督徒职业者自我管理的两个相辅相成的要点:在信仰上不断进深,则职业精神亦提升;职业素质越提升,越能以务实的行为实践信仰。
自我管理为什么是必须的?因为我们不希望成为被淘汰者。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口发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质变:受过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个人的可替代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职业者发现,他们并不是不可或缺的,随时都有可能被能力相等、并具有更多优势的人替换。每个人的危机感都在激增。而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中,很有可能,一个职业者的职业生涯远超过他目前所在的用人机构的寿命——就在过去的五年间,我所接触过的中小型的培训、教育、文传类公司,就垮掉了不下十个,平均每个的寿命不超过十一个月。未来,主要的失业群体,将集中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以自己的知识技能为职业基础的职业者。为此,职业者必须借用自我管理使自己不断更新,在职业生涯中难以替代。
职业生涯中的自我更新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高度专业化,其二是高度职业化。专业化是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内容,它指向知识与技能,譬如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一个护士的护理能力。职业化是一个相对较为开放的内容,指向其与外界的协调能力,譬如在普通职员被提拔为管理者之后,他的专业能力就不足以使自己胜任该职务,而必须使自己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乃至于经营能力。
专业能力过人者常常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被自己的专业能力所蒙蔽,认为自己可以靠着专业能力而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譬如杨澜女士,就专业而言,绝对是杰出的文化传播者,但作为阳光卫视的创办人,由于在商业感觉和管理才能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而成为成为一个失败的经营管理者。
我刚刚大学毕业,在一所职业学校教书时,就教书——专业能力而言,当然是能力过人,因此教学深受好评,而当我在中途接手一个班级成为班主任后,在班级管理上由于毫无经验而顿时体现出无能。职业化的欠缺,让我深深体会到“彼得原理”的准确——人总要被提拔到他所不能胜任的位置上。为此,我的自我更新的方式是:吸取他人管理经验、自觉进行学习,参加培训。在几个月之后,当我把一种融合了班主任管理、小型企业管理、德鲁克思想、服务型领导观的具有个人风格的管理模式运用到班级当中,变化是惊人的。
当然,我并不能提出一个适于任何一个职业者的自我管理的方法,每一个人,由于其个性和职业以及岗位的不同,他的自我更新的方式、侧重点也是不同的。譬如一个脑外科医生,他不一定需要高超的管理能力、过人的交际能力,他只需要在自己的专业内不断进深就可以使自己变得不可或缺。职业者只能建立起属于他自己的独有的自我管理模式。
职业者的自我管理包含三个方面——当然,这也仅仅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首先是事务管理,它包括时间管理(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和物品管理(把合适的物品放在合适的位置)两个方面。在这里必须要强调物品管理,它不是一个小节问题。当一个职业者养成了良好的物品管理习惯之后,一来,他能培养出做事有条理的品质(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也不一定适于创意性的职业者),二来,他的工作会更有成效。
其二是行为管理。职业者的行为管理包括职业礼仪与职业禁忌。前者是为符合其角色期待而进行合宜的话语和动作以及形象设计;后者则是为避免角色失误、避免心理和文化的冲突而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进行约束。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发展性管理。它包括能级的提升与境界的提升。所谓能级,指向一个职业者的智慧品级——他能做什么、能把什么做好?他能在什么样的岗位上胜任?所谓境界,指向一个人的生命品质——他是怎样的人、会怎样为人?他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信任?而一个职业者若要进行有效的发展性管理,他就必须将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化,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智模式,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并在职业过程中进行目标设定。
在发展管理中我所谈到的四个要点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将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化。只有形成了体系化的价值观,在有差别、会变化的职业活动中,才能够有一个明确的行为指导。这对一个基督徒来说,并不是难事,他只需以基督教的信仰原则对自己(各个方面)的行为取舍进行一番梳理即可。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将通过管理大师德鲁克人生中的七个片段,简单论述职业者如何进行自我管理。但首先,我们要对德鲁克其人,他的思想体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普罗旺斯骑士 发表于 2011-9-27 11:02:18

第二节德鲁克:他的思想

彼得德鲁克,以其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三十余部专门的著作,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还首次提出了“组织”的概念和目标管理,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阐释,并提出“知识工作者”这一概念。在对他无数的赞誉和评论当中,我选取三个作为对他的介绍:
英特尔总裁葛洛夫认为:“德鲁克是一盏指引我们的明灯,他的著作让我们走出迷雾,找到方向。”比尔盖茨承认:“在所有的管理学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的影响最深。”而《经济学人》评价道:“世上如果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人必定是德鲁克”。
对我的基督徒读者,我还要赘言:作为一个保守并以务实行为来实践其信仰的基督徒,德鲁克被其台湾弟子称为一个“基督徒的行者”。事实上,基督教信仰对于德鲁克的思想体系而言极其重要:它是构成德鲁克“对人的尊重”这一思想的的根源。
另一个深深影响德鲁克的思想,就是丹麦哲学家克尔恺廓尔的关于“孤独个体”的思想。克尔恺廓尔在其哲学思考的过程中提出对个体生命的关注,穷其一生都在解决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一个生活在基督教环境中的人并不是自然而然、跟随群体而“是”基督徒的,个体必须以独立的身份去面对上帝,去“成为”一个真实的、行动的基督徒:“只有当一个人返回自身时,——即只有在自我活动的内在性中,他才会聚精会神,才能瞥见上帝。”个体如何具备真实的品质?个体如何不被组织所异化?个体如何在组织中发挥作用?这样的哲学问题到了德鲁克那里就变成了关于管理的问题。
德鲁克的管理哲学是建立在对人,尤其是对个体的人的尊重的基础上的。在他的著作中,始终体现着三个命题:关注人的尊严、关注人的自由、关注人的价值。
在著作《他们不是雇员,他们是人》当中,德鲁克如此写道:“伟大的关键在于寻找人的潜能并花时间开发潜能。”开发潜能不是把人视为使用的工具,然而,今天很多的管理者、为人父母者热衷于开发下属、子女的潜能,其目的是什么?方法又是什么?德鲁克认为,只有恢复对人的尊重,才可能真正把人的才能释放出来。
人不能被异化,哪怕被异化后的目的看上去多么美好。下属也好,子女也好,开发潜能的目的,不是在于让他们为自己创造效益、为自己长脸,乃是为了帮助他们有能力去彰显自己的价值。开发他人潜能不等同于能力培训和思想传承,而是在与他人的交互中发现其长处,并对之予以栽培。一个组织,不论是组织本身还是其中的领袖和普通成员,都需要花费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对个体进行观察、训练、安抚、鼓动,从而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这是组织或个体对其成员或其他个体的贡献。
德鲁克在其著作《公司的概念》中表达出这样的价值观: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本身都不是目的,它们都是服务于高于社会存在的上帝意志的工具,其中的人不是为了达到社会目的的工具,恰恰相反,社会被上帝用来实现祂赋予人的使命。
人不能被异化。社会偶像必须被反对,社会制度和组织,都不是人的主人,而是为人——确切地说,就是为一个个的孤独个体服务的。一旦制度和组织被奉为神明和主人,必然被少数掌握权力者利用,以支配和奴役多数人。在《工业人的未来》第六章《自由社会与自由政府》中,德鲁克指出:“自由根植在登山宝训和圣保罗的书信中”——基督教信仰是自由社会能否长成的根基。登山宝训和保罗书信都强调了个体与上帝、与他人以及与组织、社会的伦理关系。人,只有服从于造物主才不至于被奴役于被造物。
而论到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德鲁克在《生态愿景》中表达这样的观点:“人特别的任务——他自身的使命和目标——就是在这样的创造中彰显造物主,使物质表现灵魂。”人的任务——即便仅仅被限定在职业的范围内——也不是以创造财富为目的,人的价值不是体现在这一方面。只有超越物质对人的羁绊,人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凸现。对人的价值的关注,最终是要指向终极关怀,而对人的价值的提升,最终是要指向人的终极使命。
德鲁克思想最基本的启示在于:一切的管理都建立在对人的尊重的基础上,自我管理也不例外。前面谈到了个体的价值观体系和个体的价值与尊严、自由——他们都是自我管理的基础。
对于基督徒读者而言,我还提出两点——它们也是自我管理的基础:
个人与造物主(绝对法则)的“我—你”关系;个人与被造物(他人、物质、组织)的张力。个人与造物主建立起“我—你”的信仰关系,造物主不是被研究、被诉说、被传播(“我—他”关系),而是被依靠、被顺服、被崇敬,如此,造物主的绝对法则方才能真正影响个人,成为个人生命品质中的一部分。而个人只有保持与被造物的张力,才不至于神化被造物、成为被造物的附庸,或是对被造物进行无限的贬低将之视为避之不及的利维坦①、或者——“他人即地狱”②。也只有建立了和造物主的有生命力的活泼的关系后,人的境界才能不断提升;而建立了与被造物的合宜的关系之后,人的能级才能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境界也能得以提升。
我之所以要以德鲁克的思想作为自我管理这一主题的统率,一来,是向这位用大部头的论著论述过《自我管理》的伟大思想家致敬,二来,则是用他的思想把自我管理的几个小方法串起来,使读者能够像拿着一根用竹签穿着七个山楂的糖葫芦一样,轻易地掌握它们。

【注解】
①利维坦:Leviathan,海怪,即《约伯记》(和合本)中的“鳄鱼”。霍布斯在其政治学著作《利维坦》中用这一怪物来比喻国家机器。在这里,我的意思是:如果人不能处理好自己与被造物——尤其是社会组织——的关系,那么,人就会把它们妖魔化为怪兽般的、与自己作对的异己力量。
②“他人即地狱”:萨特在谈及其剧本《禁闭》时说:要是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弄糟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在这里,我的意思是:如果人人不能处理好自己与被造物——尤其是他人——的关系,那么,人就会视他人为可憎。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誓反教职业伦理】《基督教信仰与职业精神》(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