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上海教区历史著名人士
教会名人徐光启(1562-1633)圣名保禄,上海徐家汇人。明末科学家,后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他于1596年认识了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郭居静神父,开始知道天主教教义和西方科学。1600年,他在南京结识了天主教耶稣会士利玛窦神父,进一步了解了圣教教义。1603年,他在南京受洗入教。1608年,他邀请郭居静神父到上海传教,并在家中设立教堂,在其亲友中发展教友,为天主教的传入上海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他还热心研习和传播西方近代科学,包括天文、历法、数学、军事、测量、水利等。他一生译著很多,如与利玛窦一起合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等。
孙元化(1581-1632)字初阳,一字火东,生于高桥何家弄(今属川沙县),后迁居嘉定城中。孙元化自幼嗜读书,好武略,曾从徐光启为师,引进西方数学,著有《太西算要》、《几何体论》、《几何用法》等。又学习西方技术,精通火器,著有《神机法要》,介绍火炮的制法和用法等。孙元化为天主教徒,受洗于北京,圣名依纳爵。受洗后,即赴杭州邀请西教士至嘉定开教,并出巨资建圣堂,堂侧另建教士住宅10余椽。此后三四年中受洗者数百人,西教士即以嘉定为常驻教士之教堂。天启七年,孙元化列席天主教“嘉定会议”,讨论“上帝”、“天主”的名称等问题。
许甘弟大(1607-1680)徐光启的一个孙女,许甘弟大(注,嫁松江许姓——丈夫许远度,甘弟大为教会圣名),曾给教区的发展以大量的资助。
吴渔山(1632-1718)清代天主教中国籍神父,书画家,自称墨井道人。他是江苏常熟人,早年学诗画,精山水画。1675年前后入天主教;于1681年,随耶稣会士柏应理至澳门,翌年进耶稣会,攻读拉丁文、哲学和神学。1688年,在南京由第一位中国籍主教、罗文藻主教祝圣为神父。他是由中国籍主教授以神品的最早的三位中国籍神父之一。圣神父后,被派遣在上海和嘉定一带传教,长达30年,卒于上海。
李问渔(1840-1911)名秋,原名浩然,以字行。上海人。徐汇公学初期学生。清同治元年(1862年)入耶稣会。1872年升神父。曾任震旦学院院长,南洋公学教师。光绪五年(1879年),创办并主编《益闻录》半月刊(不久改为周刊。光绪二十四年与《格致汇报》合并改名《益闻格致汇报》)。光绪十三年始创《圣心报》月刊,曾翻译《福音书》。主要译著有《新经译义》、《宗徒大事录》、《理窑》等。
马相伯(1840-1939)圣名若瑟。祖籍江苏丹阳,世奉天主教,11岁赴上海,进徐家汇依纳爵公学(即徐汇公学)读书。1862年入耶稣会,1870年被祝圣为神父,至南京、徐州等地传教。1873年,任徐汇公学校长。1876年,退出耶稣会,但仍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主张提倡科学,振兴实业;他适应潮流,投身洋务运动;他热心办学,成为著名教育家,创办了震旦学院(即后来的震旦大学,现改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复旦公学(即后来的复旦大学)。1920年后,他退隐徐家汇,从事翻译《圣经》和圣书,整理出版天主教著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不顾九十高龄,仍奔走于抗日工作,被时人尊称为“爱国老人”。1939年病故于越南,解放后,其灵柩由人民政府运回上海,安葬在天主教公墓。
朱开敏(1868-1960)圣名西满,同治七年(1868)十月三十日生于上海一户三百年前就信奉天主教的著名教友家。光绪八年(1882)九月八日,进上海大修院,光绪十四年(1888)九月七日入耶稣会。初学老师是著名汉学家晁德莅神父(Rev Angd Zottoli sj)光绪十五年(1898)六月二十八日晋铎。从事传教工作多年。1924年受派为海门及崇明堂区首长, 1928年十月二十八日在罗马由教宗亲自祝圣为主教,海门教区由上海教区分出,1955年后,年迈的朱公逃不了政治风波,身体欠佳,而至卧床,1960年逝世,享年92岁。
陆征祥(1871-1949)字子欣,上海人,毕业于广方言馆和同文馆,随清朝驻俄、德、奥、荷四国钦差大臣许景澄在驻俄使馆任翻译,此后即一直在外交界服务,成为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家。民国成立前,陆已升任驻俄公使。辛亥革命后,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理唐绍仪力邀出任第一任外交总长。他吸取西方外交事务管理经验,组织建制外交部,革除时弊,创建了中国外交人才培养体系,因此,说到中国外交的现代化,陆征祥功不可没。1927年7月5日,他进了比利时本笃会的圣安德鲁修道院,同年10月,他经过更衣礼后成为一名初级修道士。1929年1月,他行过发终身愿礼后成为正式修道士,后升为司铎,1945年被教廷封为圣安德鲁修道院名誉院长。1949年1月逝世于该修道院。比利时国王亲送花圈致哀。
陆伯鸿(1875—1937),原名陆熙顺,20世纪上半叶中国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和天主教人士。光绪元年他出生于上海南市区,18岁考取秀才,20世纪初,陆伯鸿作为上海总商会代表,赴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观光考察,受到罗马教宗接见。他创办了第一家民族资本钢铁厂兴和钢铁厂(上钢三厂前身),以及南市水厂、华商电车公司(如今的11路电车曾属于这家公司)和大通轮船公司,曾任华商内地电灯公司经理、闸北水电公司经理、全国民营电业联合会委员长,是第一批进入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的5位华人董事之一。陆伯鸿虽然并非神职人员,却经常和一批信仰天主教的实业家(共19人),从1912年起,以热心教友的身份,乘坐简陋的交通工具,外出到上海附近各处农村传教,陆续新建了一批教堂、诊所和学校。陆伯鸿曾担任公教进行会会长。由于他在传教工作方面的成就,教宗授予他“剑袍勋爵”称号,并邀请他参加1926年在美国芝加哥以及1937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两次国际圣体圣事大会。陆伯鸿一向热心于慈善活动,先后开办了7所慈善机构:新普育堂(20世纪上半叶上海最大的收容社会弱者的设施)、上海普慈疗养院、杨树浦圣心医院、中国公立医院、南市时疫医院、杨树浦诊疗所、北京中央医院。陆伯鸿虽然早已是名闻上海的巨富,但他经常到新普育堂,系起围裙,照料那些病人,而且还让他的几个儿子站在一旁,让他们学会怎样善待穷人。他还创办了包括金科中学(位于上海胶州路,交给美国耶稣会管理)在内的5所男女中小学校。1937年12月30日,陆伯鸿遭到两名伪装成卖桔子的男子袭击身亡,终年62岁。
徐宗泽(1886-1947)字润农。生于徐家汇,徐光启第十二代孙,世代信奉天主教。19岁为秀才,21岁进耶稣会修道,继而赴欧美,攻读文学、哲学和神学,并晋升司铎。中间曾回国任徐汇公学(今徐汇中学)教授数年。留学期间先后获哲学博士、神学博士学位,于民国10年(1921年)学成归国。在南汇县境实习传教。两年后,回徐家汇,任徐家汇天主教堂图书馆(即徐家汇藏书楼)馆长,兼《圣教杂志》主编。八·一三抗日战事起,《圣教杂志》停刊,更专事图书馆工作。耗20余年心血,多方征集,将馆藏方志增至2000余种。同时,指导启明女中和徐汇女中(当时都是教会学校,1952年两校合并,改称上海市第四中学)校务。两校新旧女生,受其熏陶而学有成就者,为数众多。著作甚丰,有《哲学史纲》、《心理学概述》、《社会学概论》、《社会经济学概论》、《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等专著和其他著作40余部。
张若谷(1905-1967)上海南汇人。原名张天松,字若谷,作家,曾经用过的笔名有摩炬、马尔谷、百合、南方张、刘舞心女士、虚斋主等。1925年毕业于上海天主教震旦大学。1926年任上海艺术大学教授,1927年任南京革命军日报编辑,1930年任古巴驻华公使馆秘书,1932年任上海大晚报记者,后遍览欧洲,并至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农学院学习,在比利时读社会学和神哲学,1935年回国任上海时报记者。1933年,在罗马时,采访了教宗庇护十一世,获念珠一串,并表达对中国广大教友的关怀。1936年,任南京朝报主编,后改任上海神州报记者,创办大上海人社、并任大上海人半月刊主编。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中美日报》创刊,应邀入编(香港真理协会,1948年)《马相伯先生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马相伯学习生活》(上智编译馆,1951年)等等。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南京任南京教区总主教私人秘书,天主教《益世报》南京版编辑。一生出版了几十本书籍。三十年代著作有:《文学生活》、《艺术三家言》、《音乐ABC》、《歌剧ABC》、《到音乐会去》、《都会交响曲》、《新都巡礼》等等。1937年,被杨家骆先生列入《当代名人图鉴》。天主教方面的书籍有:《佘山导游》(南京出版社,1947年)、《梵蒂冈一瞥》(上智编译馆,1946年)及《百龄老人》传遍了全世界。张若谷四十年代部分作品: 《当代名人特写》、《中国孤儿》、《佘山导游》、《梵蒂冈一瞥》、《甘地自传》、《百龄老人》、《苏联音乐》《马相伯学习生活》《生命》等。1955年9月8日,张若谷因忠于教宗被抄家。当时张若谷正在撰写《耶稣传》、《徐光启传记》、《陆征祥传记》、手稿全被抄,并被遣送至东北劳改农场劳动,在劳改期间,仍坚持信仰,与其他教友相互勉励,暗地里诵念玫瑰经。后经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复查,撒销原判、无罪释放,恢复公民权和选举权。1967年,因病去世,回到主的怀抱。 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