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虚脱”还能否“拯救”
近日,复旦校长杨玉良接受了《中国青年报》专访,他提到现在大学精神有点迷失,出现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才子加流氓”与“才子加帝王气”将会贻害科学、贻害社会。杨玉良作为名校领导,感同身受,也有发言权。当前中国大学所面临的种种不足他都进行了剖析,鞭辟入里。窃以为,若单纯的把大学从大环境中剥离出来,只是针对大学的缺陷进行批判,是有失偏颇的。中国目前存在这样的现象:社会对大学普遍要求过高,容不得大学有半点污垢,还在梦想着大学应该是一方净土。中国的大学承载了太多,问题也有太多,但这不能把全部的责任都推给学校。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大学只该负一部分责任。应该清楚,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大学里的人也是社会人,他们不可能与社会隔绝的。功利主义风行社会,浮躁气息弥漫,大学自然不会幸免。
杨校长提到,当今中国的大学没有成为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脊梁,高校教师也没有真正崇尚学术崇尚真理。这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在大学里找几个醉心于学术,不倦于真理的教授、学者很难。学术和课题,也都是量化了的,谁发的论文多,发的期刊硬,谁拿的钱、获得的功名就多。上面就是这么规定的,老师也只能这么干。虽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归根结底还是人,是人就有趋利性,即便想淡泊明志,像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恐怕也很难。因为评价体制就是这样的,长时间不发论文工资就会受影响,即便学术搞的再好,没有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公开发表也是不行的。杨校长提到,哈佛大学知名教授罗尔斯15年不发表论文,这要是在中国可能被赶出学校了。
关于大学成为就业服务站,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在上大学就业这方面我们和西方那些名校是不能比的,没有可比性,中国毕竟人多。每年六七百万大学生和几十万研究生毕业,不能让这些人都去搞学术吧。杨校长认为,大学应该学术至上,不能把就业放在第一位,要着重培养大学精神,培养大师。若真的这么干,只会南辕北辙,不解决好就业,不把就业放在第一位,太理想化的结果是引发社会危机。先有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与一定的社会地位,满足人的最基本需要才能谈其他。一味的谈精神,谈理想,只能是形而上学,毕竟绝大部分人都是凡人。况且,中国需要大师,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成为大师,具备大师资质的人也只是极少数。
在大学高度行政化的今天,“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只能是传说。并不是那些教授学者不知道当前大学里存在的弊端,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前不久,笔者和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天策常务副院长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说很多人在当领导前都是这么想的,但坐上那个位子就不一样了。诚然,这就是传说中的“屁股决定脑袋”。
若一个环境有着生产“才子加流氓”的土壤,即便去阻止也是阻止不了的。大学精神普遍虚脱这不是某几个人,某一部分人所能拯救的了的,说到底这不是大学本身的事情,所以也不全是大学的错。
[稿源:红网]
[作者:侯金亮] 大学“精神虚脱”还能否“拯救”能!!引进宗教学及神学!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人类的灵魂需要精神食粮,否则人类的灵魂会饿死。“大学“精神虚脱”还能否“拯救”那就不能了!! 那些高级育人的地方大学都“精神虚脱”了。想想会培养什么的人才及人类的文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