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公爵 发表于 2017-5-13 06:18:41

曾经的东北最大天主教教友村---海北镇

本帖最后由 修公爵 于 2017-5-13 06:24 编辑

      1912年,11岁的于斌随同祖父、祖母从兰西县搬迁至海伦县若瑟屯(今海北镇),这次搬迁,彻底改变了这个聪颖的少年一生的命运。从一个牧猪儿童成长为民国时期社会贤达,除了是天主教枢机主教外,还担任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辅仁大学校长等社会要职。
图一、海北镇走出来的于斌枢机
      于斌枢机祖籍山东省昌邑县于家庄,清朝末年,于斌的曾祖父于文成闯关东来到黑龙江。在小于斌6岁时,父亲于水源去世,7岁时母亲萧氏也去世。因此于斌是由祖父母抚养长大,生活并不富裕,也和其他乡村少年一样去放猪,但有机会进私塾接受教育。      当于家搬到海伦县的若瑟屯后不久,于斌的祖母就接受天主圣教信仰,在14岁的时候,于斌也接受了天主教。若瑟堂的路平(Henry Andre Robin ,1871-1935)神父看到于斌天资聪慧,就送他进入海伦县的高等小学和黑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就读,希望他将来能担任村里的教师。      1920年,19岁的于斌决定回应天主的圣召,过修道生活。但因为他是家中长房唯一的男孩,路神父劝他谨慎从事,最后在祖母的大力支持下,于斌顺利进入吉林神大修院,走上了度奉献生活的道路。       今天我主要向大家介绍培养于斌枢机的路平神父以及路神父兴建的教友村--海北。路平司铎(大部分汉语文献写成“陆平”),法兰西Saint-Pierre-Eynac人士,生于1871年2月14日,1890年进入巴黎外方传教会神学院,1895年7月30日晋铎,8月15日前往中国,到黑龙江巴彦县传教。
图二、路平神父(1871-1935)   庚子拳乱爆发后,路神父远避海森崴,后经上海于1902年返回巴彦,看到的全是残垣断壁。      1902年,陆平离开巴彦来到尚未开发的海伦县北部的“墨字三、六两井”。“井”是垦荒单位,36平方里为1井,墨字三井和六井计72平方里,3240垧土地。      此地地处平原,适合耕种,政府也正在招垦。于是,路神父决定筹钱购地,招募信友,在此建立天主教村。这一计划一开始便遭到了吉林教区主教蓝禄业(Pierre LALOUYER,1850-1923)的反对,濒于流产。蓝主教认为“建立村镇的计划得不偿失,特别是资金的筹措没有渠道,目标难以实现。人们也很难在人烟稀少、气候恶劣的荒地上居住。第一批移民的生活如何保障,也是一个大问题。”          路神父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他又进行了更为缜密的调查,并制定了更为详细的计划,最终说服了主教,获准在法国国内筹款。1905年夏,陆平用在法国募集到的5000两白银购买了2400垧土地,建造了教堂和两个村落,而后从巴彦、辽中县三台子、吉林省小八家子村、锦州的松树嘴子等天主教自治村招募教徒来此垦荒,并将此地命名为“圣若瑟屯”。
图三、路神父刚去海北时建的小教堂,木结构钟楼、小草房。
      路神父还降低土地租金,或将土地以原价卖给教徒,此外还用筹集来的募捐款购买了大量生产生活资料提供给教徒。这些措施的实施稳定了村内的教徒,也吸引了东北各地的教徒前来。      1907年,路神父在一封信中写道:      我很高兴,我的堂区有165位成年人领洗。通垦大平原变得原来越美丽,大人,正如我所说的那样......通肯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人口越来越多......若瑟屯现在有400基督徒家庭。       当生活设施逐渐完善,商铺、作坊陆续出现,陆平也被吉林教区正式任命为本堂神父。从1909年起,路神父开始建立村规民约。他首先从教友中选出12人,负责行政、土地、治安的管理工作;然后又于翌年秋设立商会和农会,负责土地登记和征税,设置治安委员会和堡防队,负责训练壮丁和巡逻。除了设立各种机构外,陆神父还制定了以下10条村规:1、在村内居住的人,必须是由本堂神父或其他神父担保的人,没有获得担保的人不许居住。2、住在本村的人都要按照财产的多少缴纳税费,用于购买枪支,以防范匪贼;听到土匪进攻的警报时,16岁以下60岁以上的男子要马上从家里出来,守卫城垣。堡防队员要日夜交替巡视城墙内外。神父、会长负有监督之责。如果擅离职守,疏于守备则要受到处罚。3、为了便于检查外来人员和防范不良分子混入村内,所有的大小店铺、旅馆、饭店均要在东门外营业。4、村民不论男女都严禁吸食和贩卖鸦片,严禁违反村规和国法。5、村民严禁赌博或进行与赌博相类似之活动,违反规定者一经发现严惩不贷。6、村民不论男女都不许奢侈,特别是女子应生活朴素、节俭,遵守教规。7、村民十户为一单位,每年春秋两季进行户口调查,并上报给村公所。有外来人员来家居住,不论亲疏,皆需上报村公所进行登记。如果发现没有及时上报或违法相关规定,则要对户主进行严厉的惩罚。8、村民的子女年满7岁时,都必须入要理学房,学习《圣经》和教义、教规。9、居住在村内及其附近的信徒,不论男女,每个星期天和四大瞻礼节日都要歇业,到教堂进行祈祷和聆听教诲。10、在村内饲养家畜的人不许随意放养,对破坏公共建筑和物品或砍伐树木以及破坏城壕者进行处罚。违反以上十条者,经各会长协商之后进行处罚。      通过上述制度和村规建立起来的治安体系使得海北镇抵挡住土匪的多次进攻,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得以保全;严格的道德规范使得社会风气良好,赌博、吸毒、嫖娼和蓄妾的现象极其少见;定期举行的宗教活动使得宗教氛围浓厚,“圣若瑟屯”成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模范村,治安状况良好,居民安居乐业”。       也就是在1909年,若瑟屯筹建大堂。在扎音河岸买荒地二十五垧,开砖窑,买鹿马山石25垧开砖窑。 工程于1913破土动工,1917建成,总面积3600平方米,耗资8万余元。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可容2000人参与礼仪。教堂门前有高40米的主钟楼,登上楼顶,目之所及可达十几里。钟楼挂有大钟,钟声可传20里之遥。
图四、1917年建成的海北圣若瑟大教堂
      1912年,若瑟屯更名海北镇。 1923年8月,黑龙江督军吴俊升来还视察到此,写匾一块“鼗铎西来”的牌匾,表彰路神父做出的贡献。此后,吴俊陞还训令:凡路过海北镇天主堂者“武官下马、文官下轿”,过往军队不准在海北镇留宿和骚扰。       海北镇繁荣的另外一个标志就是学校和养老院的建立。随着教徒数量的增加,1924年,本堂神父陆平为了培养传教士,在要理学房的基础上设立了初中程度的小神学校,作为神学校的后备基地。1927年,又设立两所官民合办的高等小学,同时还成立了公立第三小学。1929年,教友刘瑞周在教会的支持下建立养老院,收养孤寡老人,受到海伦县县长杨溥的赞扬,并获得刻有“博爱为怀”四字的匾额。       在天主教会的推动下,海北镇的规模迅速扩大,其人口在1919年已经达到4000人,1929年4月,朝鲜天主教徒郑骏秀带着家人来到海北镇。不久,金振英也带着家人前来,此后朝鲜人已经达到200人。朝鲜教徒们在海北镇扎音河附近定居,建立了善牧村。      1828年,由于常年积劳成疾,路神父回法国休养,并于1935年8月16日安息主坏。      九一八事变后的1932年,黑龙江省政府主席马占山将军率部撤退到海伦附近,其中一部分驻防海北镇。广大爱国教友纷纷捐钱捐物,提供粮草。6月2日,日本飞机对驻扎在该镇的马占山部队进行了轰炸。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马占山的部队被迫撤出海北镇。翌日,步兵第十九联队长石川率军占领海北镇,并开始实行宵禁。马占山在收拢部队之后,于6月10日晚反攻海北镇,打死日军大队长一名,100多名日军和30匹马。      在当晚的激战中,一些教友也拿起武器,抗击日军。战后,日军第十九联队对帮助中国军队的海北镇教徒进行了疯狂报复。他们冲入各家进行搜查,将曾经帮助马占山部队的居民圈在北城壕里,进行了灭绝人性的枪杀。“天主教徒卜怀才,把两个侄子藏在自己家的土豆窖里,大的22岁,小的18岁,被日军搜出,绑在镇里电线杆上,用刺刀活活刺死。这次惨案海北镇民众共遇害l08人”。      后来,伪满当局收缴了海北镇民团的武器弹药,并派遣日本警察常驻海北镇。此后,又派遣日本人垂忠雄担任副镇长,直接控制海北镇。1939年,又成立了金融合作社和亚麻工厂,进行经济掠夺。海北镇的自治权被完全剥夺不仅如此,伪满当局还强迫教友敬拜天照大神,干涉其宗教生活。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海北镇的天主教徒人数锐减,宗教氛围日渐稀薄。1946年至1947年的土改运动中,教会的财产和土地被瓜分,圣若瑟天主教堂也被挪作他用。1949年,人们将圣若瑟天主堂的后大教堂拆毁。随后,圣若瑟大天主堂又发生了火灾,变成了断垣残壁。      1959年,海北王瑞寰神父被自选自圣为哈尔滨教区主教,“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又被列为“四旧”,被彻底拆毁。曾经辉煌一时的东北最大教友村镇,淡出历史舞台。
图五、1900年庚子拳乱爆发后,远避海参崴的东北神父

      主要参考文献:20世纪上半叶东北天主教考察--以黑龙江省海伦县海北镇为例,吴佩军    《黑水十三篇》,刘继强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经的东北最大天主教教友村---海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