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91|回复: 2

谁是最早加入“爱国会”的天主教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7 11: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修公爵 于 2017-2-27 11:22 编辑

    近日,著名导演英达先生在美国洗钱的传闻被媒体广泛报道。每一次提到英达,评论者必然会从他的曾祖父辈将这个传奇家族梳理一番。社会上的评论者大多是从“精英”这个角度看待这个这一支人家。但如果从“信仰、国家”的视野纵观这个大家族,会展现出另一幅画卷,令人唏嘘不已。
     一、第一代爱国爱教的先人英敛之.味增爵
     英达的祖上是满洲人,姓赫舍里氏(hešer),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顾命大臣索尼、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三眼索相)、孝诚仁皇后都出自这个地位显赫的家族。
    英达的曾祖父赫舍里. 英华,字敛之,22岁开始信奉天主圣教,圣名味增爵。夫人是满洲皇族,雍正皇帝的后裔爱新觉罗.仲淑。
     英华虽然是满洲旗人,勉强算“皇亲国戚”,但他与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人士往来密切,1898年前后,参与成立了一个名为“爱国会”的维新组织,袁世凯作为新军首领也参加了这个组织。
    当然,他这个“爱国会”与他侄孙女英木兰修女担任常委的“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有着天壤之别。他并没有维护以西太后为核心的爱新觉罗皇族,尽管这是他老丈人家;也没有维护大清的先锋队伍---八旗,尽管他属于正红旗。他热爱的是中国四万万同胞,他一生的经历为此做了极好的诠释。

     1、英敛之.味增爵先生(1867-1926)

    戊戌变法失败后,英华亦在清廷的缉拿名单上,他带着妻儿先后避难于香港、越南,1901424日由上海回到天津。1902年,西太后赦免英华,但是满洲人参与维新变法实在不成体统,于是在赦免诏书中将他的姓氏改为汉名的第一个字“英”,变相的剥夺了他的满洲老姓,从此以后,“英敛之”成了别人对他标准的称呼。
     英敛之的一生可以用当代的政治术语“爱国、爱教”来形容,当然,他老人家是用真心热爱这个国家、维护天主圣教。
    保皇立宪的政治主张受挫后,他意志更坚,一意西学,希望借助“欧西学术”的引进,“启我同胞聪明”。1902年他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大股东是天津紫竹林天主堂的教友柴天宠和天津本地建筑商王郅隆,严复也入了小股。
    报纸一创办,便大胆地议论时政,呼吁慈禧不要垂帘听政 1902621日,英敛之在《大公报》上撰写《论回政之利》一文,公然要求慈禧撤帘回政。文章指出,只要“太后”一回政,就有八利:“中外利,满汉利,民教利,新旧利,宫闱利,草野利,君子利,小人亦无不利。”他还指名道姓,指斥慈禧的亲信、军机大臣——“刚毅国贼,祸国殃民”;指责反对慈禧回政的大臣为“谄媚之小人”。
     1903717日,进步人士沈荩被捕。英敛之“全程跟踪报道”了沈荩被刑部用酷刑“打至二百余下,血肉飞裂……骨已如粉”,后来“两绞而死”的悲惨遭遇,引起读者的义愤。
file:///C:\Users\goog\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104B.tmp.png
2、英敛之先生的书法
     19077月,清政府杀害革命党人徐锡麟和秋瑾之后,《大公报》也曾发表文章,批评清政府的株连党祸。文章谴责对徐锡麟的啖肉剜心,为见于二十世纪中国的“野蛮凶残行径”;对秋瑾这一女子,“以猛狮搏兔之力擒之。……既无证据,又无口供,遂处斩刑”,已经达到了“野蛮已极,暗无天日”的地步。
     上文提到,袁世凯在维新前本来也是“爱国会”的成员,但后来倒戈,并成为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这样,英敛之先生与这位政治大佬的矛盾就不可避免了。
      1894年,美国与清政府订立了一个为期10年的、载明“两国政府愿协力办理,禁止来美华工”的条约。1904年这份条约到期,美国方面要求继续保存“禁止华工”条约中的主要内容。消息传到中国,各地迅速形成一个控诉美国排华罪行、反对美国经济侵略的爱国运动。
     英敛之和他主持的《大公报》积极响应风靡全国的反对美国排华的运动,鼓动天津市民抵制美货,拒登美国广告。
    当时正在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以“有碍邦交,妨害和平”的罪名,下令禁邮禁阅《大公报》。817日,《大公报》刊登英敛之“启事”:“抵制美约一事,倡于上海,各省风应,凡华字报无一无之,敝报当仁岂能独让?故随诸君子之后,亦尽国民一分之天职。诚以此举关系中国前途者既远且大也。今不幸敝报独触当道之怒,严禁士人购阅,不准邮局寄递,为不封之封”,就这样,英敛之这位爱国者不可避免与权贵和列强交恶。
    面对袁世凯对新闻的抹杀,《大公报》奋起反击,直到1122日,英敛之还是不肯罢手,继续撰写《论驻粤美国领事函请岑督封禁报馆事》严正表示“执笔人之天职”是:“阐发公理也,激扬公论也,开通民智也,维持国力也。之数者,皆执笔之士,临死生患难、刀锯鼎镬而不易其宗旨也”。禁邮禁读不行,袁又采取拉拢的办法。袁曾几次以重金收买英敛之,均遭拒尽。
    但是到了1912215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批准孙中山辞职,选举袁世凯为大总统。这时的英敛之身体渐衰,加之袁世凯掌权,不免心灰意懒,不再抛头露面。1912223日《至公报》改印“中华民国”的年号,同日刊登“告白本馆总理英敛之外出,凡赐信者俟回时再行答复。从此,他偕夫人来到北京,隐居香山静宜园。1915年,英先生从大公报彻底退出。
    回到北京后,英敛之先生着力创办辅仁大学。清末民初各外国修会中国传教走的是低端的“社区路线”,也就是围绕堂区办诊所、育婴堂、养老院、要理学房、小学校,走的是面广,高普及率的路线。
这一期间,天主教在中国没有兴办大型综合性医院,也没有兴办大学,尽管这些事业在欧洲、美洲的天主教会已经有悠久的历史。
      1917年英敛之撰写了《劝学罪言》,上书圣座,力主在中国开办天主教高等教育学校,信徒培养“以文学为第一要务”,“延聘素负盛誉高明特达之教习,严定课程”。
     1925年,罗马圣座亲自委派美国本笃会来华办学,英敛之与美方负责人奥图尔发表联合宣言,“绝非用殖民政策,造成附属之品,乃为吸收中国有志爱国之士,本此志愿,同工合作”。
     这所大学就是亚洲惟一一所由罗马教廷直接设立的天主教名校辅仁大学,校名是英敛之取的。
     英敛之还创办了北京第一所女子中学——静宜中学。北京培根小学也是由英敛之创办的,英先生还有一项重大贡献是受政治家熊希龄委托,创办北京香山慈幼院,收养近千名儿童。
file:///C:\Users\goog\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105C.tmp.png
3、蒙养园里住的是4岁到7岁的孩子,当时的条件非常好,美国专家来蒙养园参观后,认为当时的水准跟美国不相上下。
       1926年,英敛之先生去世,被圣座追封为爵士。
     二、第二代爱国爱教的人士英千里.依纳爵
    英敛之先生的独生子英千里(名骥良,圣名依纳爵)爵士在12岁那年被雷鸣远神父带到欧洲,是英国伦敦大学的高材生。精通英、法、西班牙、拉丁四种文字,尤其是英语,被公认为外国人心目中英语最好的中国人。
file:///C:\Users\goog\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105D.tmp.png
4、英敛之与夫人爱新觉罗.仲淑、儿子英千里,一门两爵士
file:///C:\Users\goog\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105E.tmp.png
5、英千里与雷鸣远神父
      1924年,英千里先生回到祖国,一生致力于教育工作。先是在辅仁做教授,后又接受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为两校学生教授英国文学。
     夫人蔡葆真(晚清山东巡抚、民国教育总长蔡儒楷之女),虽然是满清官宦之女,但从小在教会学校学习,她同样是一名天主教友,精通英文和法文。
     他们的孩子们全都受了洗礼,比如前中共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圣名西尓务斯德肋,从小就担当教堂唱经班独唱,祈祷和圣咏也是他们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file:///C:\Users\goog\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105F.tmp.png
6、英千里担任北京辅大秘书长期间与同事们合影
     抗日战争爆发后,英千里先生和辅仁大学的一些爱国人士秘密成立了地下抗日组织“炎武学社”,由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沈兼士任主席,英千里任书记长,直接接受国民政府的指示,在学生中宣传抗日思想,鼓励学生投身抗战。1942年日伪特务机关把他抓进监狱关了3个月,用尽刑罚,一无所获,只好将他放了。
      19442月,他再次被捕,国民政府起初以为他已英勇就义,还在重庆为他举行了追悼会。  一年后,日本投降前夕,英千里在社会各界的营救下出狱。
     抗战胜利后,英千里作为抗日英雄受到国民政府的重用,做过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和南京政府教育部的司长,但他的个性与官场格格不入,这个官当得很痛苦。英若识回忆说,“他很清高,官场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他都不懂,属于一点不会来事的那种人。”
     英若识记得有人给他父亲送过一块银盾,银盾上刻了“步步高升”4个字,“我父亲当时就把这个人骂回去了,这是我亲眼看见的。他一直保持着知识分子的人格,对官场很不适应。”
file:///C:\Users\goog\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1060.tmp.png
7、英千里作为国民大会代表证件
      194812月,北平已被解放军围城,英千里作为国民政府“大陆人才抢救计划”中的重要人物和胡适等人从北京东单机场匆匆飞往南京。在此之前,英若诚曾专门从清华大学跑回城里,劝说父亲留下来,等待民主、文明、富强的新中国,不要跟着国民党去台湾。
     “我的宗教信仰怎么办?”英千里反问道。
      英家老大英若勤在那之后见过父亲,“我大哥那时候在上海工作,他跟着他们单位中国石油公司去了台湾,在那里跟我父亲见了面,还帮我父亲买了家具”  英若识说。
     英若勤看到国共两党似有划江而治之势,就离开台湾回到上海,回来之后跟家里人讲了英千里在那边的情况。英若识记得父亲寄过一笔路费给家里,还写了封信,“催我母亲带我们去台湾,他特别惦记我的小妹妹若娴,我父亲走的时候她才4岁。
     英千里走后,蔡葆真带着7个孩子艰难谋生,她卖了一些古董维持生计,凡是在读的孩子,一个都不让他们中断学业。生计艰难,免不了借债度日,她把丈夫寄来的路费都拿去还了债。1950年前后,她写了封信让丈夫再寄一笔钱,这封信下落不明,家人从此与英千里失去了联络。
     英千里到台湾后与政界再无瓜葛,专心教书。先是主持台湾大学外文系,1955年后又全力投入到辅仁大学的复校上。辅大重建后,英先生年事已高,校董会就任命于斌主枢机做校长,英先生做副校长。
file:///C:\Users\goog\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1061.tmp.png
8、于斌枢机与英千里教授
      1969106日英千里又觉身体不适,英先生不喜欢住院,希望换一个地方静养,在堂妹英洁良修女的协助下,住进耕莘医院。108日午睡后,英先生只轻叹了一句:“尘归尘,土归土”。随后,在吃点心时,蛋糕卡在英先生的喉咙,英先生的头即垂下,虽经主治大夫打强心针,用人工呼吸急救,均回天乏术,英千里安息主怀。
     英千里在台湾恪守着天主教徒的生活准则,一生没有另娶。圣座也他授予了爵位。1969年去世后,蒋公为他亲笔题写了一块匾额,上书“教绩孔张”死个大字,行政院院长蒋经国亲参与了他的追思弥撒。辅大师生送挽联:
    四十载教化春风纬帐高悬硕德懿声播海宇
    三千众门墙桃李菁莪蔚秀传薪弘道夫师承
    出殡那天,为他抬棺的全是立法委员。
file:///C:\Users\goog\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1071.tmp.png
9、行政院长经国先生参加英千里爵士追思弥撒
三、第三代加入另一个“爱国会”的英木兰.德兰修女
    英木兰修女,圣名德兰。她的父亲英纯良是英敛之先生的侄儿,因父亲早亡,由敛之先生抚养。英纯良先生抗战时期参加过国军,也加入了国民党,后又脱离了国民党,在辅仁大学担任国语系教授,专事文学的教育工作——他认为脱离了国民党,就再也不是万事大吉了。然而在1951年镇压反革命时被捕,被判处7年徒刑。出狱后没多久就赶上文革,于是又被关了起来。
     英木兰出生8天后,就在天主教北京的西什库天主堂受洗。从小在教会办的慈幼院中长大的英木兰,少年时代进了教会的辅仁女中,16岁进了教会办的学校--上海震旦大学学医。
      17岁那年的一个晚上,正在上学的英木兰莫名其妙地被捕,又稀里糊涂地被转移到上海提篮桥监狱。“过了可能被枪决这一关,我就不知道什么是害怕,”英木兰修女说。被关押两年后,英木兰被放回北京,由于学过医,就在教友的诊所工作。
    但是好景不长,几年之后,反右派运动开始,她并没有任何反动言行,可是追随着她的那个影子,并没放过她。在1958年,她被勒令停止了医生的工作——与社会上的“五类”分子一起被送往京西一个劳动地点从事运输方面的装运工作。毕竟当过医生,到运输厂没多久,又进了医务室工作。
     在1966文革前夕,当时她已然从运输厂被转移到强制劳动的劳改农场天堂河。在那里,她结识了她的丈夫王继坤。
    王继坤是外语学院的右派,本来是有一个美好的家庭的,夫妻感情也很不错。但后来王的妻妹,要嫁给一个军官,而却有这层社会关系,岳父家只能逼其离婚。
     王继昆与其前妻分手后,精神受到的刺激之强烈可想而知;偏偏此时此刻,在化工车间劳动时,又被火碱烫伤,英木兰在为他医治烫伤时,便对王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后来二人结为夫妻。
      1989年,王继昆因突发性心脏病去世,英木兰开始了自己的“修女”生涯,1992年,在唐山天主教教会发初愿, 20020728在北京西什库教堂宣发“神贫、贞洁、服从”三愿,成为北京天主教若瑟修会的终身修女。
      英木兰修女担任当代版的“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常委。
file:///C:\Users\goog\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1072.tmp.png
10、英木兰修女
     三、第四精英---英达老师
      19491月傅斯年飞抵台湾,就任台湾大学校长,马上就发电报邀请英千里到台大任教。三子英若诚特别从清华大学赶回家里,劝父亲留下来,等待民主、文明、富强的新中国。英千里回了一句,“那我的信仰怎么办?”
     海峡的这边,他的孩子们与他划清界限,放弃了原有的宗教信仰,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却因为家庭出身太差,海外关系复杂,多数被组织拒之门外。
      “那个时候我们都要跟他划清界限,不是嘴上说说,是发自内心的”英若识说。大一点的孩子如英若诚、英若聪都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小一点的也都积极要求入团、入队。
file:///C:\Users\goog\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1073.tmp.png
11、艺术家、前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先生,很少有人知道他从小也是天主教友,圣名西尓务斯德肋
       但后来却厄运不断,我们单说本节的主人公英达老师,英达9岁流落街头,跟平民的孩子在下水道里生活。当时他们家的日子也过得很惨,祖业被挤占,一家四口被撵到一个9平米的小屋里。他要照顾妹妹,还要做一家人的饭。
       在阶级斗争大环境的熏陶下,英达老师还怎有祖上“爱国爱教”、“爱人如己”的高尚情怀?
     所以他会极精致地发挥中国人的聪明,将钱分期、分批存入不同的银行账户。结果触犯逃避现金申报罪,好在已与美司法机构签署认罪协议,就操纵存款数额、规避申报的指控认罪,并缴纳17.6万美元作为“民事罚没”,同时补缴过去漏缴的税款等。
     爷爷辈将西方优秀的文化带到中国,孙子辈将中国人的小把戏带到世界,也算一个轮回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7-2-27 21: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英千里当官,后来的爱国会修女,再到后来的英若诚靠拢某党,最后沦落为一名普通的有着小心眼的小市民,英氏家族是一步一步堕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 14: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人,教会环境好时就争当好教友,教会一旦遇上灾难,他们就争先背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天主教学术论坛 discuz已被腾讯收购,本站已无法再保证客户信息安全,请在发表信息时三思。

GMT+8, 2024-4-20 08: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